最近黑石和橡樹兩間大型基金公司的創辦人都寫文章討論俄烏衝突。歐洲本來對俄羅斯的能源出口愈來愈依賴,由2000年俄國能源佔歐洲入口三成,一直上升到去年佔了47%。例如,在2011年,核能佔了德國發電量三成。但是日本福島核事件後,德國一直關閉自己的核電廠,在去年底再關掉3間之後,剩下的3間本來會在今年底關掉,徹底停止在境內生產核電。但是因應現在出現的能源短缺,據報德國不單會押後關閉最後3間核電廠,反而會重啟去年底關掉的核電廠,以盡量降低來冬的能源缺口。
兩位投資界宗師都以此為引子,進一步討論全球供應鏈的發展。當然,由幾年前的中美貿易戰,到新冠疫情下的供應鏈阻滯,重塑供應鏈在俄烏衝突前都已經廣為討論。早在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以及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之後,本欄就已經討論過發達地區的藍領族是全球貿易制度下的輸家,該兩次投票也許就是盧德主義回朝。
俄烏衝突只是觸發點
當然,這不是筆者往自己的臉上貼金,只是指出這些壓力存在好幾年了,地緣政治危機只是個觸發點。這有點像地震:大地震必然是板塊移動累積了很多能量,然後一次地震將能量釋放。事前未必能準確預測觸發點,但是劇變之後,要回到從前應該是幾近不可能。
供應鏈重組,基本上不再是所有產品都依靠最便宜的供應者,自然令通脹上升。不過,橡樹創辦人引述了再仔細一層的數據,將通脹分拆成耐用品、非耐用品及服務。自1995年計算,美國的長期通脹是1.8%,但是耐用品是通縮了2.0%,非耐用品是漲了1.6%,然後服務是漲價了2.6%。
新穎服務業發展成疑
這個數據亦合乎生活觀察。例如,十年前買一部45吋電視,價錢在1萬元以上,到了今天已經跌到了幾千元。同時間,由拍片教化妝到個人服裝顧問,各種十年前想不到的服務業都應運而生。這都要歸功於社會愈來愈願意付錢買服務,才能養起愈來愈多服務業者。
年輕人能夠將興趣化為事業,可以「日日打機然後買樓」,對社會是好事。而且在建立了現金流後,KOL招聘員工幫忙做後勤製作,是開創了新產業鏈。但是如果供應鏈重組,改變了這三十年來,耐用品價格跑輸服務價格的趨勢,這些新穎服務業能否發展下去就成疑問了。
近年的科技新貴包括了很多不同行業。進軍耐用品的,在耐用品通脹重臨下可能會最受惠。例如特斯拉的技術最成熟,但電動車的價格仍較一般石油車高。通脹重臨下,電動車也許可以進一步收縮兩者的價差。網購平台的存在意義是壓縮了交易成本,大量增加了交易,在通脹下亦會發展不錯。
提供耐用品科企最受惠
但是不少科技股卻是賣服務的。像谷歌旗下的YouTube,賣的基本上就是廣告抽佣:KOL拍片,廣告商在影片播出前後賣廣告,再有一群觀眾收看,YouTube就提供了平台令這件事能順利發生。同樣道理,所以社會媒體都依賴民眾生產資訊,再將之變成收入。
這波通脹未必會完全破壞新世代服務業的生態,但是如果服務業收入增長放慢,同時其他消費通脹增加,KOL就要面對收入未增長,但員工工資增長的局面,不利行業整體發展。如果觀察特斯拉、亞馬遜及Facebook的6個月和1年表現,明顯是特斯拉跑第一,亞馬遜第二,Facebook第三。當然它們的表現亦有個別因素影響,但也許以上分析,亦影響到這3個行業的發展。
(編者按:楊書健最新著作《息賺秘笈》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