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今年最後一季,投資者對環球經濟復甦路徑的意見進一步分裂,當中包括通脹上升的威脅與經濟增長可能再度放緩兩者日益顯著的衝擊。
在通脹威脅方面,持續中斷的供應鏈、後疫情的就業市場工資上升、大宗商品價格飆升等因素,令環球市場出現更劇烈、更持久的通脹超調。央行官員在談論通脹時,亦已逐步強調通脹超調,並減少採用「暫時」這類詞彙;英倫銀行更警告,通脹可能會遠高於5%。9月,中國生產物價指數按年升幅進一步飆升至創紀錄的10.7%;我們預計,受電價上升的影響,生產物價指數將於今年第四季按年升至近12%。
後疫情復甦變得更難捉摸
隨着通脹威脅加劇,持續上升的成本壓力及各種非系統推動因素,已開始再度拖累環球增長前景。保守估計,後疫情的環球經濟復甦將較初時預期的更難以捉摸,年初的樂觀增長預測已大多被下調。
值得注意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10月將今年的亞洲經濟增長預測,下調1.1個百分點至按年增長6.5%。該組織警告,供應鏈中斷、新冠肺炎個案再次上升,以及消費疲弱等因素,為各個亞洲經濟體構成「嚴峻挑戰」。
內地的增長放緩最為明顯,第三季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意外走弱,由上季的按年增長7.9%放緩至4.9%。此外,從零售銷售到工業生產及固定資產投資,幾乎所有高頻經濟活動指標均比預期差。持續的能源危機已導致工業生產中斷,同時房地產問題亦開始拖累消費意欲。中國於過去兩年的平均季度增長率,現已放緩至按年增長5%的心理關口。巿場關注內地將會採取哪些措施支持明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
至於美國,今年第三季的國內生產總值數據同樣比預期差。市場對今年第三季增長的前瞻估計遠差於預期,年化增長率僅2%,不及現時約3%的估計,且遠低於第二季較為強勁的6.7%。主要的憂慮因素為個人消費大幅放緩,於今年第三季僅增長1.6%,遠低於上季的12%。美國商務部表示,供應鏈中斷、工人短缺、運輸停滯、價格上漲等因素均為支出放緩的原因。令人沮喪的是,在美國經濟增長出現放緩之際,意見分裂的國會卻又持續阻撓拜登總統的刺激方案。
整體而言,在通脹持續上升與增長放緩的相互影響下,央行明年的貨幣政策將受到影響。就目前而言,聯儲局即將展開的縮減買債計劃預期令美元走強,同時持續推高美國孳息率,尤其是較長期的孳息率。
增長放緩人幣升勢難持續
10月,大部分亞洲貨幣兌美元均錄得升幅,其中泰銖(升1.6%)及韓圜(升1.0%)升幅居前。即使聯儲局快將展開縮減買債計劃,全球風險情緒仍然高漲,加上中美之間的緊張局面有望在雙方的建設性交流後緩和,為亞洲外滙市場提供有利的環境。
在亞洲外滙市場中,最受關注的美元兌人民幣滙率,快速跌破關鍵技術支持位6.43及6.40,結束長達一個季度徘徊於6.43至6.50之間的狀態。美元全面走弱以及市場對內地放寬監管力度持樂觀態度,為人民幣帶來利好因素。儘管如此,人民幣近期的強勢或無法持續,因其強勢與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可能性加大背馳。面對供應鏈受阻、監管打擊及內地「清零」防疫策略背後的經濟成本,近期的能源危機更加凸顯出經濟增長的下行風險。因此,我們將內地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預測由8.6%下調至7.9%,並繼續認為美元兌人民幣將會上升,但鑑於人民幣的高韌性,我們降低點位預測的下限:今年第四季為6.48、明年第一季為6.52、第二季為6.56及第三季為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