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0月26日

基金

在日漸多極化的世界中,捉緊亞洲市場的機遇

現今的亞洲地區擁有創新的高科技,匯聚繁華的大都市,財富資金日益雄厚,更有世界級的創業精英,因此我們必須以全新的視角審視亞洲的增長現況,捨棄亞洲只有勞動力密集工廠的固有印象。

亞洲於過去70年(從戰後日本、亞洲四小龍以至近年的中國)經歷過三輪增長,而隨著科技發展,加上有利的人口結構、政策改善,以及區內冒起的年輕消費族群,令亞洲逐漸擺脫以供應鏈為本的經濟模式。在趨向多極化的世界中,權力不再集中於單一國家或地區,因此第四輪增長浪潮有望令全球的經濟重心向東移。

然而,亞洲的未來發展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中美緊張局勢的溢出效應、中國為促進社會平等而實行的監管改革、疫情的持續威脅及氣候變化,皆帶來多項不明朗因素。

對於銳意捕捉亞洲未來發展機遇的商界領袖及投資者而言,我們認為部署的關鍵在於了解整體環境,以及區內相關機會和風險的演變。下文將會剖析投資者應該留意的四大趨勢,它們將會成為推動亞洲轉型的強大動力。

四大趨勢推動亞洲的未來
其他亞洲國家崛起:繼日本、南韓、新加坡、台灣、香港及中國內地後,東南亞各國亦已準備進入工業起飛的階段。區內的人口結構是帶動亞洲增長及明朗前景的多項趨勢之一,東南亞的消費者較西方市場更年輕,人數亦更多。亞洲的市場規模也是另一項利好因素,亞洲的人口達45億人,並有望於2040年前佔全球本地生產總值的50%及消費總額的40%。1,2 區內的消費族群迅速增長,加上龐大的服務業及可能出現大型本地企業,亦為目前的增長環境提供支持。

在全球增長最快的區域中,亞洲以往幾輪增長所創造的專業知識、資金及資源,令東南亞顯著受惠。而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正邁向增長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中國的第三輪持續增長亦將擴大這些優勢。

隨著亞洲不再以供應鏈為主,經濟重心轉移至區內貨物、服務及人才流動。亞洲的六成貿易額源自區內各國之間的貿易3,包括東盟等經濟集團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等貿易協定。RCEP是一項由15個國家於2020年11月簽定的協議,旨在撤銷91%貨品的關稅,以建立覆蓋全球經濟總量約三分之一的自由貿易區4,藉此減少亞洲對西方的倚賴。

亞洲科技不再只追隨西方?亞洲企業以往大多是外判的生產商,又或被指抄襲西方的技術,但如今卻逐漸成為科技領域的先驅,中國的抖音便是最佳的例子。十年前,百度、阿里巴巴及騰訊三大巨頭(統稱BAT)標誌著亞洲本土科技巨擘的誕生,如今這些企業在人工智能、雲端計算及娛樂領域與全球各地的企業競爭。較少人留意的還有中國大型跨國公司,例如保險公司中國平安,也是全球最積極的人工智能市場參與者之一。對於有意立足亞洲市場的西方企業而言,競爭十分激烈,例如印度的Paytm、中國的微信、韓國的KaKao及印尼的Go-Jek等「超級應用程式」相繼冒起,在數碼經濟中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務,成功在亞洲擊敗眾多西方競爭對手。儘管中國的監管部門最近加強監管這類企業的業務模式,為業界帶來短期的不明朗因素,但長遠而言仍然對中國經濟有利。

在爆發疫情前,全球已步入數碼化及自動化的上升週期。於2021年,這種轉型可能進一步惠及亞洲,以新加坡、南韓及日本為例,當地製造業的機械人使用已經領先全球,而疫情亦推動部分大型企業加快採用全天候以機器運作的工廠。

中國作為催化因素:中國為配合「一帶一路」政策,仍然在升級亞洲重要基建方面擔當關鍵的角色。儘管疫情令多個項目出現延誤,但外交關係委員會的數據顯示,目前已有139個國家正式參與「一帶一路」倡議或與之相關,雖然中國可能已減少相關的宣傳工作,但投資資金流仍然持續。目前中國的重點似乎轉移至綠色能源項目及科技相關的投資,以配合「綠色絲路」及「數碼絲路」的討論。5,6

綠色能源改革:可持續發展關乎到亞洲的未來,因為在全球100個環境風險最高的城市當中,99個位於亞洲,預計20個會因水災而蒙受嚴重損失的城市當中,便有13個位於亞洲7,8。然而,於2000至2060年間,位於有氾濫風險平原的居民人數很可能會增加逾一倍9,部分預測更顯示亞洲最炎熱的城市可能變得不宜居住,起碼不適合社會中較弱勢的社群棲居。10

上述因素令「綠色轉型」變成當務之急,正面而言,這意味著將會出現推動綠色未來的政治舉措,不但能刺激亞洲區的經濟發展,也能捨棄過時的化石能源基建及促進創新。

在多極化世界中的亞洲
新冠肺炎疫情、中美緊張局勢及氣候變化是威脅亞洲發展的實際風險。但可以肯定的是亞洲區的經濟引力較以往更強,目前的地緣政治格局不再由單一的超級大國或聯盟主導權利,一改二戰結束後的情況,使如今的演變顯得尤其重要。我們認為這標誌著開啟亞洲時代的轉折點,或可為投資者帶來理想的機會。


深入了解亞洲在環球經濟中的演變及對投資者的啟示,請瀏覽pinebridge.com


 

資料來源:
1《世界人口綜述》,「Continent and Region Populations」,https://worldpopulationreview.com/continents
2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Asia’s future is now」,https://www.mckinsey.com/featured-insights/asia-pacific/asias-future-is-now
3 《金融時報》,「South-east Asia rides fourth wave of regional growth」,https://www.ft.com/content/c33e95f4-6acc-11ea-a6ac-9122541af204
4 《南華早報》,「China backs Hong Kong to join RCEP trade deal in potential boost to city’s flagging logistics sector」,https://www.scmp.com/economy/china-economy/article/3138789/china-backs-hong-kong-join-rcep-trade-deal-potential-boost
5 Oxford Business Group,「Has Covid-19 prompte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o go green?」, https://oxfordbusinessgroup.com/news/has-covid-19-prompted-belt-and-road-initiative-go-green
6 Foreign Policy,「Coronavirus Hasn’t Killed Belt and Road」,https://foreignpolicy.com/2021/01/06/coronavirus-hasnt-killed-belt-and-road/
7 《經濟學人》,「Climate change is forcing Asian cities to rethink their flood defences」,https://www.economist.com/asia/2019/09/21/climate-change-is-forcing-asian-cities-to-rethink-their-flood-defences
8《衛報》,「Asia is home to 99 of world’s 100 most vulnerable cities」,https://www.theguardian.com/cities/2021/may/13/asia-is-home-to-99-of-worlds-100-most-vulnerable-cities
9 《經濟學人》,「Climate change is forcing Asian cities to rethink their flood defences」,https://www.economist.com/asia/2019/09/21/climate-change-is-forcing-asian-cities-to-rethink-their-flood-defences
10 《經濟學人》,「Heatwaves are killing a record number of people」,https://www.economist.com/graphic-detail/2020/12/03/heatwaves-are-killing-a-record-number-of-people

免責聲明
所有投資均涉及風險,包括損失所投資的本金。過往表現並不代表未來業績。任何意見僅代表基金經理的意見,僅於所示日期有效,或會不時改變。並不保證在本文件發佈之時或之後仍將維持本文件中表達的任何觀點或任何投資部署。本公司並無根據本文件招攬或建議任何行動。在香港,本文件由柏瑞投資亞洲有限公司刊發,該公司為於百慕達註冊成立的有限公司。本文件未經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審閱。投資者應留意網站www.pinebridge.com及任何其他於本文件提及的網站並未經證監會審閱,或會包含未經證監會認可的基金資料。

 

(資料由客戶提供)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