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幸承蒙《信報》邀請,第二次主講網上課程,將在10月初舉行。今次將集中在美股,以符合我在《息賺秘笈》之中,將投資分為債、股、樓的分類。上次6月我主講了一次債劵投資,所以今次就聚焦在股票。我們將課程分為「衣食住行育樂」6個和生活息息相關的部分,配合當地最新科技發展,希望從而找出適合長期投資的選擇。
我最常用的房託指數包括了在亞太區內巿值最大的100隻房託。假如製造一個投資組合,集中投資當中最有價值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的房託,就變成了20至25隻股票。再者,有時候個別投資者希望基金經理集中投資在他們最有信心的股票,更會要求做一些集中投資的投資組合,縮減至只持有10至15隻股票。
聚焦民生股票較易入手
如果將大巿分為四五個大板塊,則只需要在每個板塊選取兩三隻股票,就自然有10至15隻股票。因此,單單考慮生活相關的企業,都不難砌出初步的投資組合。而且身在香港而研究外國股票,始終有隔山買牛的風險。太過和政策相關的股票,在香港的投資者未必能跟貼大巿,所以聚焦民生相關股票,應該是入手的最好方法。
投資美股另一個考慮就是稅務。當地稅率較高,當然不利民眾儲錢。但是另一方面,政府卻可以運用稅務政策,影響民眾的投資選擇。像一樣是強積金暫時免稅,高稅率地區的民眾相對省下更多稅金,就更有誘因接受強積金的各種限制,從而拿到稅務寛免。
稅務政策影響投資選擇
在美國的當地居民,股票產生的投資回報可大致分為3類。股息回報是可課稅收入,但是稅率較正常收入為低。股價上升之後,賣出股票所賺的價差,則按持股是否足夠一年,分為短期收入或長期增值。短期收入按當年收入課稅,而長期增值則按較低的資本增值稅率計算。因此,政策取態非常明顯:希望民眾減少以短炒賺錢,盡量以一年以上為持股的目標時間。
當然,每個稅務政策都總會形成特殊的習慣。例如,以前我寫過的「近藤麻理惠」法則,建議投資者每年找時間逐隻持股進行分析,看看當日持股的理由是否仍然存在。如果局勢已經改變,則蝕價亦應賣掉。在美國稅制之下,這個動作就更有價值。因為年底前賣掉蟹貨,所蝕金額可報成當年的稅務虧損,減少了應課稅收入就可減稅。
美企派息少於香港有因
海外人士購買美股,並不受制於相同稅制。但是了解這些稅制仍然可以增加對該巿場的了解。例如企業每次派息,投資者都需要繳交股息稅。因此,在企業仍有資金需要的時候,他們就會減少派息以增加保留利潤作投資。所以美國不少巨型企業的派息率都遠較香港同類企業為低。這政策下的另一個副作用就是債劵和房託的現金功能就更為重要。
另外,美國股巿的ETF遠較香港的發展成熟。除了像盈富基金(02800)一樣,被動追蹤大巿指數的ETF之外,當地亦有其他由基金經理主動操盤的ETF,以及背後資產並非股票的另類ETF。對於純粹追求分散投資至不同區域的投資者而言,指數基金亦是好選擇。對於其他投資者來說,其他ETF亦可提供不同的選擇,令投資組合更豐富。
(編者按:楊書健最新著作《息賺秘笈》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