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股勢如破竹,指數不時出現創新高的情況,反之中港市場卻面對整固壓力。同樣的一個中美局勢緊張,看來對中港市場的影響仍然遠大於美國。話雖如此,美國往後面對的挑戰亦不少,現時到11月大選期間,有關選情、經濟、疫情以致是政策均可以是波動的來源。市場亦關心美國聯儲局主席在全球央行行長年會的發言。若上述提及的因素真的引發波動,或許更是一個低吸心儀資產的機會。
美大選臨近投資者續樂觀
現時美國距離近代最激烈的大選之一還有不到10個星期。投資者卻顯得頗為困惑──標普500指數及納斯特指數本周接連創下紀錄新高,美國股票波動率(衡量市場風險的指標)則跌至2月份疫情爆發以來的最低值。
投資者之所以如此樂觀,我們認為有3個可能原因。首先,民調顯示挑戰總統位置的民主黨候選人拜登領先現任總統特朗普近8個基點。據以往經驗,現任總統極少能在這個民調基礎的差距上最終勝出大選。假若拜登當選,則意味未來美國更有可能推出「綠色」財政刺激方案、將醫保範圍擴展到全民、提供更廣泛的社保,以及略加收斂與中國的對抗姿態。我們相信,這些好處將足以抵消民主黨當選後加強監管和加稅的風險,不過後者取決於民主黨能否同時贏得參議院選舉。
其次,即使特朗普11月份意外連任成功,意味他可能會繼續秉持對投資者有利的「去監管」政策,放鬆對企業的管制。此外,還可能進一步減稅,並且在基建支出上豪擲數萬億美元,尤其是如果共和黨能夠保持在參議院的優勢並取得控制權。美國與中國之間仍可能保持高度緊張的關係,但我們認為極端情形(如將中國排除在美元體系之外,或發生直接軍事衝突)在當前來看發生機會不大。
最後,樂觀前景還有實際基本因素支持,分別有經濟和企業盈利前景改善,規模空前的刺激措施繼續得到加碼,美元持續走弱以及新冠疫苗即將面世的預期上升。
近來美國的政策動向──從四面圍堵華為到施壓美國機構賣出中概股──預示,特朗普會在競選中將中國列為攻擊目標。美國和歐洲就業市場增長放緩亦是我們密切關注的另一大風險。市場再度浮現對歐洲疫情反覆的憂慮。前者可能會打擊消費者和投資者情緒,並可能引發短期內市場下陷,而後者則有望成為我們增持偏好資產的機會。
融資活動推動A股
由於個人投資者信心提升,滬深300指數較3月份低位已經反彈約四成。A股的融資融券餘額體現的是個人投資者通過舉債購買股票的數量,上述餘額在上周已經到達了1.47萬億元人民幣,為2015年6月以來的最高水平;與此同時,每日的交易量也在不斷增加。個人投資者目前佔中國在岸股市交易總量的86%,因此我們相信融資融券是驅動A股表現的因素之一。
雖然融資融券餘額較年初已經增加了近五成,但相比2015年6月的高位仍然低約35%,我們認為這預示個人的投機行為並不像2015年時那樣火熱。此外,考慮到央行上周剛向市場注入了7000億元人民幣流動性,因此我們認為政府也不太會立刻出手扼殺「健康牛」走勢。
展望後市,我們認為個人投資者佔比還有進一步發展壯大空間。從中國家庭的資產配置現狀來看,股票配置佔總資產的比例僅約7%,低於日本(9%)和美國(32%)的水平。中國居民儲蓄總量約90萬億元人民幣,只要投資情緒改善,其中的一部分就有望流入國內股票市場。與此同時,中國的利率改革有望降低個人投資者的借貸成本,有助降低緩解投資者融資炒股的財務負擔,因此中國股票仍是我們在亞洲除日本區域內看好的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