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不同朋友的個人規劃都發生了影響,也催生了很多與疫情有關的理財題目,如疫情下的資產部署或疫情下的保險須知等等,筆者在過去幾個月也曾主講或參與過不同的網上分享會。現時香港的疫情稍微緩和,線下的講座或分享活動雖然仍有人數限制,但已漸見活躍,最多香港朋友感興趣的內容,繼續有移民的份兒。筆者也有出席過移民相關的講座,分享理財相關的事項,如被動收入策劃和稅務考慮等等,現場也會和移民顧問或參加者交流,了解一下移民的最新考慮。
「真移民」更受關注
首先,「真移民」更受關注。事實上坊間的「移民」計劃可分成3類,分別是簽證、永居及入籍。舉例說,馬來西亞的第二家園計劃就是「簽證」,是需要續期的,而持證人也不能打工;「永居」則泛指可自由進出,享有居住、工作和教育等基本權利,不過某些國家的「永居」也是不「永遠」,如果你離開太久,也有可能失去「永居」的身份,美國便是例子之一。總之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定義,某些國家背後的政策邏輯是,既然你的生活重心都不在該國,「永居」身份也不用保留。筆者所說的「真移民」就是入籍,成為公民及取得護照,你將沒有居留的限制並享有公民該有的福利和權利,甚至是選舉權或被選權等等。
疫情下,為什麼多了人會問:到底眼前所說的移民計劃是簽證?是永居?還是護照?原因很簡單,在過去幾個月,大家都看到在限制出入境政策甚或撤僑的情況下,公民身份是何等的重要。以今年初多國在湖北撤僑為例,對象是公民,只有「永居」「簽證」不一定能上機。
新冠確診數字成指標
另外,「移民監」是否苛刻也是考慮點之一。移民監途中有事想離開都不能,確實是令部分朋友感到卻步。最後,大部人移民的目的是到外國開展新生活,特別是退休移民,疫情期間更加刺激思考,更多的考慮是哪個地方更適合生活?哪個地區的醫療系統更令人有信心?新冠肺炎確診數字頓成移民新指標。這都解釋了為什麼台灣移民的查詢數字在近日急升。
截至6月28日,台灣確診案例累計447宗,康復人數435人,死亡人數7人,較早前曾錄得連續66天無本土案例,在環球來說,疫情控制表現名列前茅。而其醫療物資如口罩供應都能給予當地人信心,優先確保本土的供應,早段便推出購買口罩實名制,台灣市民需使用健保卡到特約藥局購買;即使是沒有疫情之前,台灣的健保制度也是相當吸引的。
雖然現時是極端情況,不過移民又要錢又要時間,當然要「先求知,後投資」,最終是否真正能成為公民,而當地生活條件是否真的令自己滿意等因素也是十分關鍵。疫情給了大家更多的思考空間和角度,不要只為走而走,也不是門檻低就是好的移民地,配合自身需求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