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6月23日

姚遠 宏觀分析

【中國】加快結構改革抗疫情

最近兩年,中國經濟備受挑戰。中美貿易戰和新冠疫情帶來短期衝擊,亦令長久以來的問題懸而未決。

中美在關稅上針鋒相對,疫情導致生產中斷,都顯示全球供應鏈脆弱不堪,令人關注跨國企業會否因此將生產線撤出中國。

回答這問題之前,我們先要理清中國何以成為全球供應鏈核心,吸引各地企業千里迢迢到中國生產商品。我們認為下列因素至關重要。

本土消費市場超美國

首先,顯而易見,中國生產成本甚低。中國工資、地租與水電雜費極低,外國直接投資(FDI)蜂擁而至,推動80年代和90年代經濟起飛。

其次,中國完整及全面的工業生態系統領先全球。中國擁有41種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及666個工業小類,是世上唯一的國家擁有聯合國工業分類下的所有工業。加上,高學歷人才充足且廉價,正吸引跨國企業在中國生產精密產品,例如電子器材。

第三,從需求角度而言,中國全球人口最多,本土消費市場規模即將超越美國。此外,中國物流網絡覆蓋廣泛,外資公司能把「中國製造」商品運往其他亞洲國家,進入45億人口的市場。

了解以上特點後,現在可以審視貿易戰和新冠疫情如何影響中國製造業。

首先,成本已經上升。關稅數度上調,拉高中國產品價格。部分利潤較低的行業早於貿易戰前便開始遷往東南亞國家,現時勢必加緊腳步。

資金未有大規模外流

不過,若企業本身垂涎中國龐大的本土市場,就不太可能離開。中國經濟逐漸轉型為消費主導,無論是貿易戰抑或疫情,都不會改變這轉向。企業如麥當勞和星巴克應該會繼續在中國活躍。

如果企業本來看重中國完整的工業生態,便較難預測它們會如何應對。企業分散供應鏈的說法甚囂塵上,但目前仍缺乏實質證據支持。例如FDI流量顯示,資金未有大規模遷往其他新興市場。事實上,近年寶馬和特斯拉(Tesla)等公司仍持續在內地投資。

現在看來,供應鏈出現某程度上的重組已成定局,但或許不如坊間預期般急速。原因之一是新冠疫情已擴散全球,中國所承受的衝擊,正在其他國家重演。事實上,由於中國最早步出經濟封鎖,所以目前它正協助跨國企業恢復營運。現在並非最佳時機從最安全可靠的營運地方撤出生產線。

此外,投資者十分關注上市公司的短期表現。若有企業決定遷移供應鏈,但競爭對手留守,遷移成本有可能衝擊企業盈利及股票價格。傳聞有部分美國公司開始採取「中國加一」模式,將小部分供應鏈遷移到另一國家,作為中國的後備。

貿易戰迫使產業開放

最後,中國政府並未坐以待斃,眼睜睜看着經濟優勢倒退。貿易戰迫使政府加快各方面的改革,包括開放先前壟斷的產業,加強保護知識產權,刪減外資的「負面清單」。這些措施有助開放中國市場,緩解外資企業對不公平競爭的憂慮。

隨着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化退潮無可避免,中國必須面對支離破碎的全球經濟。供應鏈會較以往集中,生產線偏向設於本土。覆巢之下無完卵,中國能做到的,可能只是完善經濟,盡量拖慢難以逆轉的趨勢,最大程度上減輕衝擊。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