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防止新冠疫情蔓延及隨之而來的經濟危機轉變成金融危機,美國聯儲局採取了一連串措施。這些措施仿效2008年金融危機時所採用的方法,並加入應對當今危機的新手段。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CBO)估計,目前的經濟刺激措施以及由國會和財政部發起的救助計劃,投放資金相當於今年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5%以上。
貨幣供應的激增也反映在「大街」(Main Street)上,例如個人儲蓄率高達個人可支配收入的33%,同時,家庭淨資產值亦仍保持歷史高位。另外,政府直接向大多數納稅人支付款項,並投放加額失業保障金,這些都為受新冠疫情影響人士提供了資金援助。最新研究顯示,疫情之後,約60%被解僱人員的收入超過疫情之前的工作收入。此外,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家庭債務持續下降,負債水平遠低於長期趨勢線。
牛市誕生於悲觀成長於懷疑
自3月23日美股出現低位以來,股市背後的一大力量來自貨幣流動性和財政放鬆。當然,當中還存在許多其他因素。美股從2月19日的標普500指數最高位下跌35%至熊市低點,反映疫情蔓延和經濟停滯速度之快乃史上罕見。可以說,這一下跌是對股市的一個「大殺價」。但如何從該低位上升36%,「華爾街」與「大街」之間出現顯著分歧。
有「全球投資之父」之稱的鄧普頓爵士貼切地為股票市場的主導性質作出了定義:「牛市誕生於悲觀,成長於懷疑,成熟於樂觀,終結於狂熱。」在現今環境中,人們更可能鑑於經濟的重新開啓,對經濟有着不切實際的期望,並希望找到治療新冠肺炎的方法和疫苗。
資金轉向周期性更強領域
或許有些人認為,市場很大程度上低估了造成3月23日股市低點的經濟疲軟原因,例如能源股下挫、工業和金融業的疲軟也在經濟表現中反映出來。投資者偏愛相對高質素、具增長特徵和充足流動性的股票,這也導致大型增長股票的相對表現明顯優於其他股票。
從3月23日低點到5月中旬的股市大升既是一種「反轉交易」組合,也是投資者湧入受到疫情影響最小板塊的表現,例如湧入醫療保健和科技業板塊。自5月中旬以來,領先板塊已轉向周期性更強的領域,例如工業、房地產和金融業;同時,小型股表現也不遜色。
股市或無法反映經濟和盈利
在這段時間我們看到許多導致股市大幅波動的催化劑,例如疫情的第二波、停工對經濟的二級和持久性影響、中美之間緊張局勢加劇、選舉不確定性不斷湧現,當然還有弗洛伊德(George Floyd)逝世後所引致的民間動盪等等。
貨幣和財政刺激措施以及新冠肺炎治療和疫苗發展等新聞,均可助長股票從低谷上升。但最終,股票價格依然取決於經濟狀況和公司收益。然而,股市可能無法準確反映疫情對經濟所帶來的二級和長期影響,同時,股市亦可能無法準確反映公司的真正盈利。
美國這次的財政和貨幣支持規模空前,最終將可能克服這場危機對經濟的損害。大多數讀者都知道我習慣借助歷史數據作為指標,但是這次情況確實不同。隨着市場持續反彈,信念水平高漲,我們可從中看到對熊市和牛市的不同觀點。
今年,我們對投資者的建議是一致的:依靠經過實踐檢驗的經驗,例如多元化投資和定期平衡進行投資。長期投資成功的關鍵並不取決於估計市場高低的準確時間;投資一直是隨着時間而變化的過程,永遠不要執着抓住某一時間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