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需求及供應層面上打擊企業運作,其影響的速度、深度及廣泛程度前所未見,不少大中華地區企業因此面對極大壓力。這次疫情更會影響企業未來的風險管理方針,除了決策方面會變得更審慎外,企業亦會加強業務策略及資產負債表的抗壓能力。同時,投資者亦會期望管理層能夠採取相應措施,以確保企業能夠抵禦未來的危機。
疫情過後,中國企業預料會準備具完善配套和技術支援的後備工作地點,讓員工遙距工作,以減低客戶及供應鏈集中的風險。同時,企業亦會建立更強的資產負債表、增加流動資金、延長融資周期和減低槓桿比率。對於部分企業而言,可行措施包括減少派息及股份回購、調節資本支出和集資。經此一「疫」,遙距工作變得普及,線上交流亦變得不可或缺。這不但加快了線下至線上的轉型,亦鞏固了不少行業趨勢,如遙距工作效率、雲端數據商業模式及中心、電子商務、數碼娛樂及電子醫療等。同時,社交隔離措施也促使製造業及其他工業領域採納軟件和機械人技術,以探索投入自動化的可能性。服務性行業如銀行等亦將線下交易和服務模式轉至線上。長遠來看,有助降低實體交易成本。
面對疫情成為全球危機,各國處理手法各異,加上有限度的協商和封鎖邊境政策,最終可能破壞二戰後國際間在全球化取得的成果。過去幾年,中美貿易衝突亦加劇了這個情況,相關現象可能會持續。另外,受疫情影響,航空業及移民活動在過去數月幾乎完全停滯。隨著疫情受控,預料部分經濟活動會逐步恢復,而且恢復程度尤其重要,因國際勞動力流動一直是現代經濟發展的支柱。
另一方面,市場擔憂中美衝突再次升級至全面報復措施。美國白宮宣稱中國刻意隱瞞與疫情爆發有關的資訊,不禁令人回想之前中美貿易戰時的情況。衝突升級可能會進一步破壞全球供應鏈和貿易,市場前景將更加不穩。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在全球供應鏈肩負重要角色,但相信疫情過後,各企業將更傾向把部分生產線遷離中國,以分散風險及盡可能把貨源集中於消費者所在地方。另外,各企業亦會特別留意中美貿易局勢以及接下來可能新增的限制。因此,企業遷移供應鏈及建立多元化生產基地會促進「去全球化」和減低生產力,但基於物流和運輸上可能遇到的挑戰,這個過程應該會循序漸進發生。
因應疫情爆發,各國政府亦採取了大規模刺激經濟措施,並耗費巨資在醫療及應對經濟影響方面。長遠而言會提升債務水平,並增加財政預算壓力,更可能要面對更高的財政赤字和稅率上行壓力;財務可持續性方面的問題也會隨之浮現,尤其是一些存在嚴重財政貿易雙赤字及發行非本國貨幣債務的國家。
與此同時,各國央行已經以前所未見的速度實施不同規模的貨幣和信貸措施刺激經濟,對於恢復市場信心和防止因流動資金壓力而引發更大規模的金融危機而言,是必需的行動。不過這些措施對市場的長遠影響需要等一段時間才能浮現。
按照傳統經濟理論,儘管人口和技術等結構性因素可抵禦通脹,但若貨幣政策過於寬鬆、財政及貨幣政策和債務貨幣化的界線變得模糊,可能導致惡性通脹及加劇貨幣貶值風險。不過,至少就美國而言,美元在全球儲備貨幣中仍佔主導地位,暫時未出現確實的替代貨幣。
展望未來,預料主要央行會繼續維持低息以支持疫情過後的經濟復甦,並避免陷入低通脹環境。在這個環境下,投資者積極追隨收益的態度或會成為推動未來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為新加坡銀行投資策略主管李依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