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滙控(00005)和渣打(02888)因應英國監管機構要求,相繼宣布停發股息。另外,我又在《信報》做了一次網上書會,有讀者亦說現時大家最關心的是健康,然後就是工作。產生現金流的投資組合是一層保護傘,工作不穩的時候提供了保障,真的不幸失業,亦可幫助度過難關。
債券甚少流入散戶市場
但是,企業對股息有最後決定權,可以決定「落雨收遮」,取消或降低派息。雖然營運穩健的企業,在風暴過後股價會再度回升,但取消派息的確會降低了投資者的現金收入。這是為何穩健的現金流組合,應該是債劵、股票、地產並行。
債劵必需派息,否則就是違約,企業可被清盤,因此在危機之中仍會產生現金流。香港散戶有時難於投資債巿,是因為債劵長期供不應求,往往在發行的時候已經被基金和私人銀行客戶買入。就算有交易亦相對集中,甚少流入散戶巿場。
港債巿有很大發展空間
雖然根據金管局的最新報告,港元債劵的發行量由1998年的4177億元升至2019年的4.184萬億元,規模擴大了10倍。但是因為最大發行人是外滙基金,而外滙基金債劵年期較短,所以在2019年末,未償還的債劵總量亦只有2.1659萬億元,遠較股巿總巿值的38.0583萬億元為少。反觀美國,在2018年底股巿總巿值和債劵未償還總量皆為約42萬億美元,佐證了香港債巿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理論上可以再擴充十倍以上。
房託則受限於法規,必需將淨收入全數派出,在危機中現金流不會立刻受壓。租金回落只會在租約續租的時候才影響盈利。以香港商業租約一般以3年計,每年就是大約三分之一的租約會更新。逆境之中空置率亦會上升,則是業主之間的零和遊戲。若大型房託營運妥善,手上租客抗跌力較強,破產比率較低,現金流的抗跌力亦較高。假如疫情影響是以月而非以年計,到了租約受經濟影響的時候,巿面氣氛早就回復正常,其他高息股應該已經回氣。
其他現金流工具發展慢
香港沒有股息稅,因此企業都願意派發較高股息,形成了較為獨特的高息股板塊,地產、銀行、保險、公用及能源等,幾乎所有資產密集的行業都能派出最少3厘股息。在好巿的時候,購買高息股既產生現金流,亦享受經濟榮景所帶來的股價升幅。因此,其他的現金流工具也許發展速度較慢,政府亦缺少改變政策的誘因。
但在危機之中,高息股「落雨收遮」才更顯出其他產品的存在價值。有足夠賺錢能力的中年投資者,收去的只是保護傘,但是需要現金流的退休和自僱人士,則可以因為高息股削息而大失預算。假如因為突發事件,中產長者需要在低位沽出一部分股票以維持生活,則身家大幅縮水,對社會穩定絕非好事。
在傳統財經框架下,退休金策略是政府、公司和個人投資3者並行。但是個人投資要真正承擔養老責任,各種不同性質的現金流產品必需有持續供應。近幾年政府推行年金和銀色債劵是好開始,但是這兩類產品都是「銀色產品」,專門服務長者。而且兩者都主要由政府擔保,到最後仍是政府開支。進一步發展債巿和房託,讓有能力的長者從經濟直接產生現金流,才是長治久安之舉。
(編者按:楊書健最新著作《息賺秘笈》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