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疫情(COVID-19)發展為全球大流行,為市場始料不及,固定收益投資者需因而調整部署,迎接經濟增長率遠遜年初預期的投資環境。
隨着多國陸續封關,全球受旅遊限制的人口比例愈來愈高,個別國家及城市甚至進入封鎖狀態,經濟增長放緩的具體程度將會難以估計。正因如此,加上2008年金融危機後實施監管規定,令中介機構着手縮減資產負債表規模,而且市場承險意欲下降,流動性驟然蒸發,致使企業和投資者突然紛紛視持有現金為王道。
不穩形勢造成資產錯配
這種不穩形勢無疑造成市場資產錯配的現象,其中多個債券和貨幣市場的走勢確實偏離其本身的內在主權基本因素。
不過,眼見中國的感染率有所回落,對實施同類嚴格措施以遏止新冠病毒蔓延的國家或地區而言,仍可見是一線曙光。
市場氣氛低迷,加上經濟增長率大幅下調,長線投資者應留意,當感染率下跌,亞洲GDP增長率早晚會跑贏極其過低的市場預期。
主流亞洲經濟體汲取了過往危機的教訓,建立穩固的主權資產負債表,以在爆發外來衝擊時能夠作為經濟緩衝,故此將更有能力抵禦這次疫情帶來的衝擊。
亞洲實質利率仍為正值
投資者不應忘記,不少亞洲和新興市場的實質利率仍然為正數,名義利率甚至更高,與已發展市場可謂形成鮮明對比。這一點的意義舉足輕重,反映亞洲決策官員尚有調息空間,容許央行主動減息,一方面為市場注入額外流動性,另一方面令孳息率曲線趨平,藉此加強政策的作用。
今年,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尼已陸續調低政策利率,我們推敲未來或會進一步減息。而南韓終於在3月16日下調利率,我們預計印度和菲律賓等國家亦將減息。此外,中國正合理地採取政策寬鬆措施,但其形式較具針對性,在需要專注去槓桿化之時,這亦是意料中事。
話雖如此,單靠貨幣政策的效用恐怕並不足夠,我們預計亞洲各國將訴諸財政政策,這情況無疑可能直接在中國上演,我們預計馬來西亞的新政府亦會出手。另一方面,南韓正着手籌備史無前例的預算案,將開支增加9%並擴大財政赤字,而菲律賓則闡述其進取的開支計劃,以彌補2019年預算落實不足的情形。
過去十年,亞洲大多數央行累積了相當充足的外滙儲備,並且與聯儲局等多國央行建立互換額度。
聚焦基本因素
固然無人敢斷言疫情發展將會如何,可以肯定的是流動資金目前受到青睞,而當下市場的投資行為並非由基本因素所帶動。
我們看到發行人不分優劣拋售質素各異的債券。政府債券價格普遍已反映了衰退來臨的預期,投資級別債券亦然。企業盈利能力普遍受壓,流動資金緊絀。不過,銀行業獲得政府援助,可以靈活注入流動性,幫助企業度過難關,有助投資級別債券的發行人不致嚴重違約,惟高收益發行人的抗逆力會較差。
不過,以目前市場估值衡量,待塵埃落定後,我們憧憬基本因素強健的投資機遇將有亮麗表現。一旦市場回穩,而投資者開始密切關注非系統性風險,相關投資則能重拾佳績。
受投資者憂慮經濟欠佳、市場流動性不足和石油價格戰的影響,新興市場債券價格急挫。一旦市況回穩,加上前所未有的政策力度將逐步引導經濟和市場復甦,長線的投資者將可精挑細選地捕捉錯價良機,即證券價格的跌幅已經遠超其基本因素和違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