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疫情擴散為股票投資者帶來了風險。短期之內,其將對經濟增長造成負面影響,而且相比於盈利增長受結構性因素推動的企業,周期性更強、槓桿更高的企業將承受更大壓力。
不過,外部事件造成的波動反而可締造投資機遇。投資者可利用病毒爆發引起的短期價格錯位,只要這反映的並非是一間公司未來長期盈利能力。過去,我們曾經歷過相似的時期,而且未來亦可能會面臨同樣的情況。
非必需消費受直接影響
消費者相關公司或會遭受負面影響,但強大的企業可搶佔市場份額,受惠於長期結構性轉變。以非必需消費品為主的消費相關企業(即奢侈品公司或航空、郵輪等旅遊業相關公司)將受到最為直接的影響。
消費持倉方面,必需消費品公司亦會受到影響,但一般不大。包裝食品及飲料、清潔用品、牙膏、香皂等商品均屬於日用品,因此具有較強的防禦性。然而,高端消費品或面臨部分壓力。例如,中國春節期間,人們通常會飲用白酒或更為高端的飲品,以此共度佳節,零售商、酒店、酒吧及餐廳都會在預期需求較大的情況下進貨。在沒有需要的情況下,消費者一般不會購入白酒這類商品,節日過後亦不會特別購買高端酒類。如今,這種需求不見了。在需求疲弱的情況下,存貨就可能十分充裕而且不需要補貨。所以,在一段時期之內,製造商的訂單數量就會減少。
強大企業趁機搶佔市場
任何類似是次病毒爆發的事件都是對企業穩健性的考驗。不過,強大的企業不僅會生存下來,亦可於這段時期搶佔市場份額。例如,一些中國的外國快餐店營運商在短期之內遭遇巨大衝擊,多間門店暫停營業。不過,受惠於近年其於外賣服務方面的投入,線上業務得以持續擴展。更重要的是,由於物流能力更為強大,因此這類營運商有望較小型餐廳及連鎖店更迅速地恢復。所以,它們的盈利能力只是暫時受到影響,當環境恢復正常,這些公司亦將錄得復甦。
長期購物習慣或將改變
長期而言,這有利於電子商務公司,尤其是業內龍頭企業。由於不願意到公共場所購物,因此若干消費者透過網絡購買的商品種類一般會較以往有所增加。這或會導致長期購物習慣的改變。亦會吸引更多商家將業務轉移至線上。
長期習慣的大範圍改變很難預測。近期,歐美市場的震盪讓我們想起之前的幾次經濟衝擊,例如近二十年前紐約「911」事件或亞洲的非典型肺炎疫情,當時投資者憂心忡忡,人們則避免前往公眾聚集的地方、活動中心、音樂會、地鐵、大廈等,但最終一切還是恢復了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