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對中美貿易協定的反應十分積極,不過,沒有達成的協定規模相對有限,這種反應可能過於樂觀。
協定的積極之處在於,它意味雙方的戰略競爭得以暫時休戰,而且此次休戰的時間轉節點對兩國都十分關鍵。中國對美國商品關稅將會削減一半,這有利於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大選前,顯示自己遏制中國的實力。而更迫切的是,中國需要提高投資者對內地經濟的信心,為2020年實現足夠的增長鋪路,以達到中國廣為宣傳的、在短短十年內將中國的收入翻一番的目標。
中國或是首階段貿協輸家
中國夢(也稱「民族復興」)的目標,需要在2020年中國經濟增長達到5.7%,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帶來的積極情緒,可能有助於這一目標的實現。但正如特朗普在達沃斯論壇提到的,美國是這一協定的主要受惠者,因為中國進口商品的現有關稅不會被取消,而且中國必須從美國進口價值高達2000億美元的商品。為滿足這一進口數額會產生巨大的貿易轉移,這也是中國可能會被認為是第一階段協定輸家的主要原因。
而且對中國來說,協定帶來的積極情緒已經因為新冠病毒的爆發而再次回落。如果中國想要達到這一龐大的進口數額,就需要削減或代替中國從世界其他地區的進口。由此產生的貿易轉移不僅會傷害中國消費者,還會傷害以往向中國出口的主要國家。在500億美元能源產品中,蒙受損失的基本是產業。而800億美元的產業商品,主要會打擊德國;對於汽車零件、化工、航空航太等行業,南韓和日本也會遭受一定的損失。換言之,中國貿易協定對歐洲,尤其是德國,以及日韓來說,不應被解讀得過於積極。而突如其來的疫情對中國經濟更是雪上加霜,更緩慢的增長將使中國履行承諾變得更加困難。這意味削減進口商品的可能性變得更大。
德韓日出口也面臨損失
第一階段協定為多方帶來損失的另一個原因在於它並不全面,即它並沒有真正推動中國的改革。除了推動加強對技術轉讓的保護外,該協定並未提出生產部門的改革,諸如取消生產的資訊等。如果沒有外部壓力,中國似乎不太可能進行如此大膽的改革。這也意味中國潛在增長率會維持速度。這對中國及高度依賴向大陸輸出商品和服務的國家來說,無疑都是壞消息。德國、南韓和日本都是典型的例子。
因此,中美的這項貿易協定只是一項臨時協定,被雙方過度宣傳,實則輸家多於贏家。新冠病毒對中國的負面影響令中國履行承諾的難度驟然增加,即使2000億美元進口沒有達成也不足為奇。此外,儘管美國政府發出了抵制「廉價貨幣」的警告,但目前的情況仍然會導致滙率比協定簽署之前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