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於去年末將一年期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由3.30厘下調5基點至3.25厘,這是一個正面訊號,顯示人行仍密切關注市場憂慮。然而,人行自2016年2月份以來首次下調中期借貸便利利率,出乎市場意料,因為當局似乎已開始關注豬肉價格躍升,以及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通脹即將急劇升溫。
中國銀行體系的性質繼續偏重國有企業而非中小型企業,換言之當地仍然面對貨幣傳導的挑戰。國企佔全國企業債務總額的80%,但只佔國內生產總值的40%以下,城市就業人口的14%。另一方面,民營企業佔債務總額的32.7%,但卻為國內生產總值帶來60%的貢獻,並創造80%就業機會。銀行繼續向民企審慎放貸,加劇市場的避險意欲。
人行選擇性放寬政策
然而,人行的廣泛政策意向仍然是盡可能「選擇性放寬政策」,以避免房地產市場重現泡沫。當務之急依然是以定向方式施政,向民企放貸,並減少貸款予房地產業和國企。是次減息的幅度(環球並無其他主要央行以5基點幅度來調整利率),凸顯人行需要表明願意放寬政策,但又不會大幅下調銀行貸款利率。除其他目標外,人行亦希望維持家庭儲蓄回報和銀行盈利能力,而人行行長易綱指出,更重要的是中國應「珍惜正常貨幣政策的空間」。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環球經濟在2019年增長3.0%,是2008年以來的最慢速度。雖然有關預測顯示經濟並未步入衰退,但反映環球經濟狀況持續溫和。歐洲的貿易、投資和內需疲弱,帶領環球經濟弱勢;中美兩國經濟則處於增長緩慢而溫和的狀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年度平均增長將由2017年的4.7%升至2023年的4.8%;相反,已發展市場經濟體的年度平均增長將由2017年的2.4%放緩至2023年的1.5%。
亞洲經濟體穩步增長
上述情況將繼續利好亞洲經濟體,因為中國、印度、印尼和菲律賓將為大部分增長帶來貢獻。台灣和南韓可望受惠於周期性利好因素,整體經濟活動溫和回升。鑑於台灣生產線提早分散供應鏈,台灣出口有望在區內繼續領先。台灣國內生產總值按年增長可望由今年的2.5%上升至明年的2.6%,略高於增長潛力。南韓方面,大規模財政刺激措施可有助推動當地經濟按年增長,由2019年的1.9%升至明年的2.1%。
東盟受惠貿易一體化
東盟將成為亞洲的重要增長動力,這個地區涵蓋6.5億人口,年齡中位數為33歲。東盟仍是環球唯一持續推動貿易一體化的重要經濟區,並正制訂環球最大規模的自由貿易協議──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印度退出協定磋商,消除了阻礙協議成功達成的難關,促使其餘15個國家(東盟10國、中國、日本、南韓、澳洲和紐西蘭)早前「原則上」達成協議。雖然印度撤出協議,無疑削弱協定的效力,但這項潛在協定的規模仍然相當龐大,涵蓋環球近三成的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口,以及四成的貿易總量。
對比中國,東盟吸引更多外國直接投資(佔環球外國直接投資總額近11%),而且根據最新的前瞻性外國直接投資數據,有關趨勢有望持續,部分源於中美之間的貿易緊張局勢。核心通脹仍然疲軟,隨着美國聯儲局暫停減息,東盟國家仍有空間運用貨幣政策。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央行擁有進一步放寬政策的空間,但在2020年初未必會積極放寬貨幣政策。鑑於增長差距利好,加上貿易緊張局勢和政治陰霾緩減,以及聯儲局重啟擴大資產負債表計劃,亞洲貨幣看來更有望在今年取得優秀表現。聯儲局已開始每月動用600億美元購買美國短期國庫票據,以支持美國的銀行信貸增長,並符合它改善市場流動性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