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與一位朋友晚飯,朋友亦年過50歲,屬單身一族,早年因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公司結業,獲得一筆可觀的長期服務金,而該筆服務金是從舊式退休計劃退出而來的。當年該退休保障計劃員工是不用供款的,全數由僱主供款5%,為日後僱主對削減僱員作補償而預備,有別於今日的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當時該朋友因僅40出頭,拿了一筆長期服務金便到外國旅遊幾個月,款項散盡後便回港另覓工作,從始便加入強積金成員行列至今。
他的問題是開始擔心退休後生活費,因單身一直未有為長遠退休作準備,只有少量積蓄及強積金,亦屬無殼蝸牛一族,至今強積金累積近30萬元,自知問題大且只有十二三年便退休。該朋友問筆者可怎樣打算。
在港擁100萬不夠退休
相信與上述背景人士相似的,於今天的香港有很多。過往在香港找工作容易,失業率長期處於低位,但生活費就處於高昂水平,租金就更加離地,所以工資一般餘下來儲蓄的實在不多,不欠下卡數或貸款已是不錯了。他每天工作連無薪加班近10小時,現實環境亦不許他工餘作兼職。但現實始終是現實,50歲出頭放在前面就是強制性強迫退休,屆時拿着不足100萬元的強積金,怎樣才能度過餘下來的日子,況且港人竟然是全球人均最長壽。
筆者說笑建議他到時移民到一些生活指數較低的地方,例如瓦努阿圖或印尼等地,因拿着100萬元今時今日在泰國生活亦開始感到有點不足,更何況是十二三年後。而朋友無奈地說到時不想遠走他鄉,離開土生土長的香港。
香港是全球最長壽地方
其實這位朋友退休準備先天不足,即別人參加強積金計劃近二十年,他才參加僅十年,供款時間較其他人少一半時間,餘下日子只有加大儲蓄或供款才能有出路,另外再從強積金投資策略上作合式的部署。加大儲蓄方面可考慮退休年金或額外供款,這樣增加了供款的基數,再找坊間該類計劃供應商的中介人,便可獲得詳細介紹,在此不再多談了。
另一途徑是增加累積增長回報,可能需要作出較進取的投資策略,希望盡量把回報提高,亦須明白當中必然面對風險相應提高,坊間常言要清楚自己可承受風險的程度;但世上確實未能找到無風險又可達到回報高增長的產品。強積金常常強調要穩健,但另一邊又說強積金累積回報可觀,又要穩健又要回報可觀,實屬有難度。
據積金易平台顯示,可能是最穩健的保證基金以滙豐及恒生的計劃計,經過近二十年的累積回報有3.4%,兩家供應商於該類基金合共有打工仔近140億元的流入。而由開始推出至今累積升幅最高的是海通及永明的香港股票基金,累積升幅超過5倍以上。若期望於退休時累積多得一蚊得一蚊,穩健、進取抑或加大供款儲蓄就要自己來個衡量。朋友又問:由開始至今強積金供款放於保證基金,若想把組合轉為進取一點有何建議?
人幣屬進取中穩健選擇
同樣二十年時間看上述香港股票基金與保證基金,一隻長期面對風險,一隻看似沒風險,但其實兩者同樣須面對風險,後者所面對的是通脹風險。以現時投資環境,其實選擇人民幣債券是不錯的選擇。約一年前中美貿易戰揭開序幕後,人民幣滙率至今跌近一成。觀乎近日情況,中美角力至中方一面漸佔少許優勢,不像當初局面只有捱打,人民幣滙率亦有機會慢慢回升,算是進取中較穩健的選擇。
另外,早前德國總理默克爾公開表示歐盟不應孤立中國,建議5G技術設備讓中國參與。要知道現時全球最賺錢行業是科技行業,中歐開展5G合作打破美國壟斷全球的局面,直至中國亦能打破美國科技圍堵,所以中國與歐洲股票基金有望在兩國走近的情況下各得所需,而帶動整體經濟向上。當然這是一個漫長發展的開始,亦正好可以讓供款慢慢地收集。至於組合如何才合適不同人士,最好請教有專業資格的理財顧問。而大前提是要了解自己於退休上實際面對什麼問題,退休不夠錢就要及早準備,增加儲蓄及供款或提高回報實在是不二法門。
(上述純屬筆者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