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認識的職業女性中,有事業型、家庭主婦型,當然還有工作狂型。與她們談話得知她們對強積金既愛且恨,愛是知道每月僱主會為自己供款5%,不勞而獲地多了5%的工資,錢從來沒有人嫌多,恨的是自己從來不知道如何投資打理,看到股市上升,但自己的強積金亦未必有參與其中。
可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是,我所認識的女性起碼有一半以上有參與香港股票市場活動,而且對特定幾隻股票特別有研究,若說她們沒投資概念又說不通,但偏偏對強積金就是不愛打理,個人相信這現象在香港較為普遍,股票之滲透率一早已深入民心,相信因其買賣較方便,加上報章、網站、傳媒等對股票早午晚皆有報道、評論,更有分析資訊。
其實如果積金局增加多些投資訊息,或統一地區性之經濟評論給僱員參考,不致只能靠服務供應商提供過期資訊,也許會令僱員更熱衷於管理自己的強積金賬戶。記得強積金計劃開局之初,各大服務商紛紛舉辦一些投資基金研討會,吸引僱主僱員選用該服務機構,時至今日市場已不復見這些為僱員而舉辦的基金講座,積金局實有責任給予僱員若干前瞻性的資訊,因商業服務機構大多已不再提供了。
保證基金回報差異大
可能有一些女性僱員擁有怕輸心態而不作投資,白白把過往的供款全部只投入保證基金。最初只是為了保本而投放於最穩健的基金投資,二十年過後看到今天的成績,很可能嚇了一跳。保本是所有服務商亦能達標做到,但不同供應商推出的保證基金回報差別很大,這方面僱員要小心留意,強積金推出至今近二十年,永明的保證基金累積回報有約70%,表現相當不錯,而滙豐及恒生同期累積回報就只有3%至4%,同樣二十年時間,分別就可以這麼大。若僱員還有二十年才退休,就要看看是否仍投入於自己選用的供應商提供的保證基金了。
轉換基金類別也是辦法
若然僱員所持有的保證基金不是屬於表現最好的那家服務供應商,而是較低回報的那一間,亦有其他方法可以跟進,轉換基金就是最簡單的方法;轉換服務供應商亦是選擇之一,即「半自遊行」把自己供款部分轉移。若仍然不願太麻煩,亦可考慮計劃內的香港債券基金,同樣是持港元資產,可免卻了外滙風險,亦有債息收取,可惜就不是每家服務商亦有提供港元債券基金選擇。
當知道別人同樣沒有打理強積金組合,只不過服務供應商不同,而回報卻相差了七成後,不打理不打理還須要打理。若你慣於股場馳騁,有何理由股場得意卻忘記另一個投資組合!
(上述純屬筆者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