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談判一波三折,局勢峰迴路轉,無論是基於經濟博弈論還是明智的政治分析,都無法準確預測。市場的不可預測性正在給經濟前景帶來不確定性。市場猶如驚弓之鳥,幾乎對所有消息都過度反應。
市場的反覆波動以及愈來愈高的經濟衰退風險,明顯推動了美國推遲加徵關稅的決定。美國政府顯然既不想貿然冒險引致經濟陷入衰退,亦不願在大選來臨之前觸發市場大幅拋售。與此同時,華府也不想打壓國內的消費者支出──這是美國經濟中難得的亮點之一。長期以來,市場反應一直是影響美國談判立場的一個最關鍵因素。
美國讓步才會達共識
美國加徵關稅的空間是有限的,這是局勢升級的上限,因為加徵關稅會推高消費品價格,引起選民不滿甚至進一步打擊美國的經濟前景。但局勢的底線也很清楚,中國為了挽回面子,加上美國大選後也許會出現新的領導班子,中方願意提供的讓步也很有限。
美國堅持要求中國大量購買美國商品、全面推行結構性改革,以及建立有效的協議執行機制。但中國拒絕了這些要求,並着眼於達成一個更加平等的協議,包括合理的增加從美國的進口數量。
這意味着只有當美國願意作出讓步,並接受一個不那麼強勢的協議時,雙方才有可能達成共識。但這種可能性會有多大?
妥協派和強硬派之爭
在美國,妥協派和強硬派之間正在展開一場激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在於哪一種選擇更符合美國的利益:加深還是減少與中國的經濟融合?妥協派將中國視為商業機會的來源,他們大多希望以挑釁中國以爭取更大程度的互惠,但不希望因此導致經濟衰退 。強硬派則將中國視為對立面和潛在威脅,認為美國應當減少與中國的經濟融合,即所謂「脫鈎」。
特朗普自己似乎是妥協派,對中國沒有任何意識形態上的看法。然而,華府中的強硬派似乎熱衷於推動可能的貿易制裁、出口限制和其他促使中美經濟脫鈎的政策,這使得貿易戰升級的手段本身獲得生命力,推行更強硬的條款內容,使中美雙方陷入更加難以達成共識的僵局。
目前不清楚哪個陣營將會勝出,這是談判者和分析師的共同困惑。
美大選前僵局料持續
美國大選之前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是:中美無法達成協議,但局勢也不會大幅升級。
已經加徵的關稅很可能不會減少,對特定行業和供應鏈會帶來持續壓力。但是,隨着生產商、採購商和消費者加以調整,負面影響最終會有所減弱。
貿易戰以僵局告終不是第一次了。事實上,過去大多數貿易戰都以「衝突僵持不下」告終或者持續多年,形成了關稅更高、永久性限制市場的新常態。
在當前這場中美貿易對決當中,我們將曠日持久的僵局作為我們當前的基本預測。
談判僵局對經濟和市場的影響顯而易見,但是影響程度卻難以估算。徵收關稅會改變供應鏈、削弱信心乃至減少貿易。全球製造業將會繼續受壓,世界貿易增長將保持疲弱,市場不確定性將繼續拖累商業投資,預計波動性將一直持續。
然而,鑑於中美關係已經變得難以預測,我們無法排除意外的出現。中美雙方都認為自己佔了上風。美國政府認為自己可以給中國造成更大的經濟痛感。而另一邊,北京認為自己在政治上佔了優勢,因為中國沒有選舉周期的困擾。因此,儘管陷入僵局的可能性最大,緊張局勢繼續升級仍是真實存在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