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機構投資者都有關注投資組合內的公司管治策略。聯合國在2006年公布了《負責任投資者守則》,至今有一千多間機構成為了簽署會員。所以近年大型股票都會公布自己的公司管治策略。例如本周剛公布業績的領展(00823),就列出了6個公司管治目標,希望在2025年前落實。
這6個目標當中,有環保目標。例如領展希望在2030年之前,減少30%的能源消耗。減少能源消耗減低電費,直接降低領展營運成本。因為現代環保科技逐漸變成主流,這類投資的成本持續向下,其實有望「計掂數」,在支持環保之餘,亦成為有效投資。
但是公司管治策略不止於環保。第一代關注公司管治的機構投資者是百餘年前的美國基督教會。他們拒絕投資被視為不道德的行業。後來,機構投資者亦關注男女平權、廉價童工,甚至產品質素等議題,並且逐漸將管治要素歸納成分析清單,讓企業和分析師都可以逐項分析、逐項改善。
改善社區關係利品牌
領展的6個公司管治目標之中,亦有改善社區關係的措施。其中之一是領展承諾旗下商場的公共空間使用率將會達到100%。在商言商,領展的商業模式很成功,它的每股盈利增長率長期跑贏本港其他的房託。但是無可否認,領展持續加租亦在社會形成一定的爭議。開放公共空間等策略,有望紓緩房託跟社會的壓力,長期有利品牌發展。
任何企業要長期發展,都離不開品牌發展。再進取的企業,一旦失去顧客、供應商,及社會大眾的信任,都不能生存下去。因此,企業管治看似象牙塔議題,但是實際上卻是長期發展的根本。機構投資者關注企業管治,除了是因為例如環保等特定的社會議題,亦是希望企業可以在短期盈利和長期發展之中取得平衡,避免殺雞取卵。
經濟暢旺的時候,企業無論好壞都會雞犬升天。加上之前東亞經濟處於高增長期,愈進取的企業,短期增長也許愈高,股價回報亦愈可觀。因此,關注公司管治也許不合時宜,甚至會變成過度保守,影響投資表現。
市況不就時見真彰
但是,正如畢非德所言:「退潮之際,才能看到誰在裸泳。」近一兩年地緣政治逐步升溫,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在這環境之下,第一個策略就是換馬到例如房託和公用股等保守性板塊。因此半年以來,無論巿場如何升跌,房託和公用股都偏向做好。例如在5月,MSCI亞太區指數下跌了5.85%,但同期亞太區房託則上升了2.35%。年初至今,MSCI亞太區指數上升了5.01%,但同期亞太區房託則上升了12.31%。
一旦地緣政治變成長期矛盾,企業要持續發展就必需轉型。在大規模轉型的時候,現有業務的重要性大減,原來的盈利數據和估價模型的意義不大。反而管理層的能力和誠信更為重要。股民相信管理層,則股價有望築底;供應商和顧客願意相信管理層,則企業有望發展出新業務。關注企業管治的長期走勢,可以量度管理層的誠信。
因此,在經濟驟變之際,關注公司的企業管治策略,反而是保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