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向大家介紹了幾位中國當代藝術家,今期我們繼續探討另外4位在當代藝術界備受矚目的藝術家,共同回顧這一代卓越藝術家的心路歷程,見證其作品的潛在投資價值。
中國當代藝術的「標王」── 張曉剛(Zhang Xiaogang)
張曉剛(Zhang Xiaogang)於1958年生於中國雲南省昆明市,並於1977年在四川美術學院畢業。其作品先後參加1989年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國現代藝術大展」及「第46屆威尼斯雙年展」等國內外著名的藝術展覽;亦於「第22屆聖保羅雙年展」獲得銅獎,深受國際美術館、畫廊及私人收藏家的追捧。
張曉剛堅持以敍事的手法創作,其畫作符合西方人對中國社會主義的想像。他在一次無意中尋到老照片並以此為靈感,創作出「血緣」系列作品。該系列畫作以人為主角,情感幽閉,人物目光既平靜又失神,面部表情及細節勾勒十分相似,表達出家庭成員之間雖親密卻缺乏個性的扭曲關係,被西方藝術評論家稱為中國類圖像。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標王」,張曉剛的作品在藝術市場上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其《血緣:大家庭 3 號》於2014年以9420 萬港元成交,繼 2008 年後再次將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價格推至新高點,足見其作品的珍罕和在藝術史上的價值。
「85新潮」代表藝術家──王廣義(Wang Guangyi)
王廣義(Wang Guangyi)於1957年生於中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是1980年代中國新藝術運動的領軍人物,其作品一直與「政治波普」、「烏托邦」、「個人神學」等詞聯繫在一起。1991年,「大批判」系列作品在意大利的《FLASHART》封面發表後,王廣義隨即獲得國際藝壇及評論家的青睞,作品價值快速攀升。
作為「85新潮」代表藝術家之一,與其他藝術家重點關注個人化感受不同,王廣義更加關注公共性話題。改革開放政策落實後,中國社會主義受到資本主義及消費主義的衝擊,他在時代變遷中尋找素材,將文革狂熱時期的宣傳海報與刺激消費的商業廣告結合,創造出獨特的文化藝術。其作品利用中國革命形象與外國品牌標誌形成的強烈視覺反差,體現了新時代與舊文化的碰撞,具備極大的欣賞及收藏價值,值得投資者關注。
「新古典主義」藝術家──劉野(Liu Ye)
劉野(Liu Ye)於1964年生於中國北京市,15歲開始學習工業設計,曾入讀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後於柏林藝術學院造型藝術系深造。留學德國期間,其畫作被柏林本土畫廊──Taube畫廊的老闆看中,並為其舉辦個展,作品當場銷售一空。回國後,劉野的作品首次參展便引發國內關注,瑞士駐華大使希克亦藏有其作品。
作為一名「新古典主義」藝術家,劉野的藝術創作均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工業設計背景更造就其紮實的繪畫功底,賦予畫作平直的線條及整齊精緻的畫面。受兒童文學家父親的影響,劉野筆下的人物純真可愛,但在明亮的色彩背後隱藏着淡淡的憂傷,傳達出戲劇舞台感。2013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上,其作品「劍」以4268萬港元成交,突破先前以2912萬港元成交的「齊白石知道蒙德里安」,再次刷新個人紀錄。
中國抽象派畫家的先驅人物──丁乙(Ding Yi)
丁乙(Ding Yi)於1962年生於中國上海市,是中國抽象派畫家的先驅人物,創作領域包括繪畫、雕塑、空間裝置及建築。其作品是全球各大展覽及畫廊的寵兒,曾於柏林戴姆勒當代藝術、Karsten Greve畫廊及香格納畫廊等地參展。除悉心作畫外,丁乙還獲邀為愛馬仕設計絲巾,是愛馬仕第一個非專業設計師出身的圖案設計者,與西方著名品牌合作將藝術融入時尚。
丁乙最為人熟知的是「十示系列」作品,十示是印刷業術語,代表精確。畫家運用尺和膠帶來定位,將無數「+」或「x」符號作為畫作主題,細心描繪形成抽象的視覺效果,並將所有作品按「十示」加創作年份命名,非常具有儀式感。其作品因風格極簡,冷靜嚴謹但精緻的藝術表現方式廣受市場認同。
今期4位畫家經過幾十年堅持不懈的藝術創作,歷經時間洗禮後,成為了中國現代藝術的佼佼者。如今他們的作品深受國內外人士的追捧,廣受業界好評,筆者建議有興趣的投資者不妨多加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