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會說話。
11月11日,阿里巴巴旗下電商天貓的全球狂歡購物節,錄得1682億元(人民幣・下同)的成交總額,覆蓋225個國家和地區。回想2009年首次推動「雙十一」,銷售額為0.52億元,今天的數字是9年前的3000多倍。其實,也不用比較那麼遠的數據,2013年「雙十一」交易額為352億元;2015年為912億元;以至今天的1682億元。每隔一年,增長以倍數計。天貓的競爭對手京東在「雙十一」那天也錄得1271億元的成交額。
「雙十一」的背後是龐大的數據計算、物流供應、網上支付能力的結合。當天網上支付交易達14.8億宗,同比增加41%,差不多每個中國人在「雙十一」這一天在支付寶上完成多於一宗的交易。根據阿里雲統計,在今年「雙十一」支付高峰期,每秒有25.6萬宗交易發生。在2009年每一秒僅有200宗成交,換句話說,支付速度在9年內提高了1280倍,相當驚人。
僅一天銷售額驚人
雖然這些數字都是發生在一天裏,但所代表的經濟規模及消費力卻值得大家深思,是尋找商機或投資機會的絕佳途徑。1682億元是個怎樣的概念?內地房地產商龍頭如恒大、萬科等,一年的總銷售額約在2000億至3000億元之間,光是一個「雙十一」的成交額,已等於它們全年銷售的三分之二。網上支付和購物的平台背後是高科技的結合,但最受歡迎的商品除了手機外,幾乎都是人們日常的家居用品、衣服鞋襪等。即使有人在網上購買私人飛機,但始終是極少數,而聽說這些大宗商品最後是取消訂單的居多。
線上線下重大商機
網上購物必需透過物流和速遞才能送到消費者手上,「雙十一」的銷售衍生出8億個以上的快遞。線上和線下都是重大商機,不過競爭這樣激烈,如果不是規劃最大的那幾家龍頭,存活率殊不樂觀。今年消費最高的地區依序分別是廣東省、浙江省、江蘇省、上海和北京。這些城市和地區都是中國經濟改革30年的最大得益者,也是城鎮化建設的先行者,居民的財富和購買力也是較領先的。
中國的經濟實力排在世界第二,內需消費只佔GDP的50%,與美國75%,甚至是發展中國家如印尼達到的72%比較,中國的內需消費明顯地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以「雙十一」銷售數字在過去9年的變化看,如果中國的消費市場以同樣的模式推進,儘管增長百分比不可能這樣每隔一年便翻倍,一個穩定而持續的增長率足可以讓中國攀上世界一哥位置。
外資開始進入中國
在投資市場內,不時會聽到中國崩潰的說法,海外投資者對中國的信心始終有保留。近期不約而同有眾多國際金融機構或基金管理公司發表2018年看好中國股票市場,或用「進入中國」為主題的投資報告。原來這些機構一直沒有真正進入中國市場,或者只是「雷聲大,雨點小」。觀察了那麼長時間,又得到了數據的引證,再加上十九大後政治局勢更加穩定,他們手裏的現金這時才投放在中國。
投資所謂順勢而為,伺機而發,此其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