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投資組合通常涉及不同的資產類別配置,藉以取得理想回報,同時分散風險。在評估資產風險與回報時,資產類別標籤的幫助通常不大,更有可能誤導投資者。
為達致真正或結構性的分散投資,我們習慣把資產分類為「增長」、「防守」及「不相關」類別。股票或評級較低的企業債券與環球經濟狀況之間存在偏高的相關性,並需依賴經濟擴張期來提高盈利潛力。因此,我們把股票及高收益企業債券分類為增長資產,而非簡單地以股票和固定收益資產來區分。
超越標籤框架構建組合
反觀,如優質債券等的投資一般與經濟周期形成反向關係,並具較高的防守特性;它們傾向在艱難的經濟環境下締造較佳的回報。
部分資產類別受經濟周期的影響較少,基建投資便是例子之一。基建投資資產的現金流通常獲得政府提供頗長年期的融資支持,因此其表現屬於「不相關」類別,而非「增長」及「防守」型資產。
防守性回報策略可帶來一些重要的影響。首先,在市場壓力水平偏高,導致投資組合部分資產類別的相關性增加時,聚焦於資產特性的投資方法有助避免選時交易或過量交易,從而讓投資者能夠穩定地從持倉收取票息或股息。其次,它集中於對持倉的信念,投資者因而掌握廣泛的機會,並可避免無意間複製風險。
防守性策略分散收益來源
防守性策略應該考慮的另一個風險因素是收益來源的集中程度,以及它們是否無意間暴露於類似的風險來源當中。受到各國在金融危機後推行的貨幣刺激措施所帶動,投資者相繼追逐收益,導致收益來源漸趨集中,並傾向於較高風險的來源。
在建構投資組合的過程中,投資者日益重視某些相關性。這些簡單的相關性數據能夠就資產的特性提供「迅速而粗略」的評估;我們必須謹記它們其實只是平均數據,未能反映上行或下行關係。若投資者能夠建立一種投資策略,並在過去十年成功捕捉每個單一月份的股票上升回報,同時迴避所有下跌月份,該投資策略可被假設為具備完美的風險特性。不過,該策略其實與股票存在82%的相關性,因為簡單的相關系數未能反映捕捉升勢及跌勢的偏度系數。
在前文中,我們討論了「由下而上」建構投資組合如何有助增加防守性。我們這次則分析了如何超越資產類別的標籤框架、分散收益來源,並以靈活的方法協助投資組合減低跌幅影響,可望賺取複合回報。這種策略需要投入一些時間來了解資產類別的行為、風險及變化。相對於投資單一資產類別,這亦能為投資者締造較佳的風險與回報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