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4年6月20日

羅念慈 基金

龍象之爭 中國與印度各具優勢

多年以來,中國一直是全球矚目的增長故事,但情況在去年底發生了變化,投資者紛紛將注意力轉向印度,有分析甚至預計,印度經濟將會超越中國。到底這種想法會否實現?對投資者而言又有何啟示?

「中國放緩,印度增長」似乎成為不少投資者的想法。近年中國正忙於應對經濟放緩和股市下滑的問題。相較之下,印度經濟增長更強勁,在2023年第四季,美國上市的印度ETF更獲得破紀錄的資金流入,推動印度股市總市值超越香港,成為全球第四大股市。

印度料成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憑藉每年7%至8%的GDP增速,印度料於2030年底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有分析甚至憧憬印度的經濟規模,將在不久之後超越中國和美國,可見市場瀰漫着一片樂觀情緒。

何以投資者如此看好印度前景?無疑,印度擁有一些顯著優勢。印度去年超越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其25歲以下人口比例更逾43%,遠高於中國的28.5%。印度亦以廉價的勞動力見稱,數據顯示該國的平均薪資(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只是中國的三分之一,因此吸引了不少國際企業進駐。

在地緣政治上,目前美國和歐洲正就貿易和補貼問題與中國發生磨擦,導致中國面臨科技限制及關稅,而印度就漁人得利,成為跨國公司分散產業鏈風險的理想地。而在剛舉行的印度大選中,莫迪再度連任總理一職。在他過去兩屆任期內,印度推出了各種改革,也有助改善該國的投資環境。

勿忽略印度面對結構性挑戰

以上種種都印證了印度確有其優點,但在樂觀情緒背後,投資者亦不應忽略該國面對的結構性挑戰。印度的人口紅利似乎不如表面般正面,近年該國的生育率下降至2.0,並低於2.1的更替率,雖然此水平仍高於中國的1.2,但該國的勞動總參與率僅55.3%,低於中國的66.4%;女性勞動參與率更只有32.7%,僅為中國一半左右。

戰術性輪換待中國經濟復甦

除了勞動人口,印度的勞動力質素也未如中國。截至2020年,中國15歲以上人口識字率達97%,但印度僅為76%。此外,印度的道路、港口、機場等基建發展也遠比中國落後,就目前而言,中國製造的商品仍較印度更具成本效益。

儘管印度受惠於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但其保護主義卻可能會成為拖累因素。世界貿易組織的研究顯示,印度的貿易壁壘遠高於中國,而印度在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方面也不比中國有優勢。

更重要的是,身在科技爆炸的時代,技術競爭力將會是未來成功的關鍵。目前印度的研發開支佔GDP比率遠不及中國,而中國的研發開支已經迅速趕上美國的水平【圖】。

展望未來,印度仍需克服眾多挑戰,包括實施全面結構性改革、杜絕腐敗、改善基建、提高教育水平,並增加研發開支等。從投資角度來看,目前市場的樂觀情緒不一定意味投資者對印度結構和經濟優勢期望很高,而可能只是一種戰術性的市場輪換。而當中國經濟復甦時,市場對印度的正面情緒或將消退。我們認為,中國及印度各有優勢,以分散的策略進行部署,才能更好地捕捉亞洲整體的機遇。

羅念慈

法國巴黎資產管理

亞太區高級市場策略師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