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發表上任後首次施政演說,表示要射出「三箭」,即大膽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及結構性改革,以振興日本呆滯了二十年的經濟。當時筆者的判斷是:日本結構性改革需時,但財政政策因大部分國債都由日本人持有仍具刺激空間,最實際者其實是極寬鬆貨幣政策,可推低日圓,直接推高日股(見2013年1月29日,《「安倍經濟學」倘落實 日資產可再升》一文)。
2012年2月日本央行開始破格制定1%的通脹目標,美元兌日圓一年內從極超賣的77水平回升至90水平,受助於當時美國聯儲局主席貝南奇於2013年中的退市宣言,美元兌日圓從2013年安倍宣布「三箭」計劃時的90水平,上升至2015年6月最高的125.86水平。該兩年4個月內,日圓兌美元貶值28%,反映日本股市的日經平均指數同期從11002點上升至20952點,升幅達90%。2015年第四季度,日本開始錄得貿易盈餘,令日圓滙價回升,日股從高位回調,於英國脫歐公投通過時,美元兌日圓低見99.02,日經最低見14864點,滙價反彈27%時,日股回調29%。
日本財政刺激已經見效
從滙率影響股市的角度來看,過去一年多的「黑天鵝」事件產生的日圓強勢,並未對日本股市構成嚴重的威脅。原因是一方面日圓需求並非完全由避險所驅動,另一方面是日本的財政刺激以及結構性改革已開始見效,支持了日本股市。
「安倍經濟學」自實施以來不斷地遭受多方的質疑及看淡,但筆者認為,安倍雖然未能令日本經濟極快速反彈,但他在改善日本財政狀況的同時仍可保持GDP增長接近1.6%卻是不爭的事實。2014年安倍大膽提高銷售稅3%至8%,其後日本陷入4個季度的負增長,但從2015年第二季至今,日本已是連續7季錄得持續增長。另一方面,稅收增加,令政府在施行積極財政政策時仍可將財政赤字減少,過去4年間,日本財赤佔GDP比例從8.5%下降至5.8%,是2008年以來最低水平。
安倍第一箭,說穿了是推弱日圓,令大企業海外經營溢利上升,從而增加資本性投資及提高工資。去年第四季度,私人部門投資因出口改善上升3.8%,製造業投資創下十年內最大升幅的7.4%。去年7月一項調查指出,日本家庭收入上升2.5%,為3年內的首次上升,雖然剛結束的春鬥加薪幅度只有0.43%,略低於去年的0.44%,但在特朗普仍未表明對亞太區貿易政策的態度前,這個幅度是可以理解。
債息升反映央行接近退市
在出口方面,2月份增幅達10.6%,是自2015年1月以來最大升幅。2月份機械工具訂單上升9.1%,亦是自2015年5月以來最大的升幅,其中中國訂單升幅為55.5%,顯示中國供給側改革帶給日本工業的機會不可忽視。
貨幣政策有其極限,最近環球債息上升反映央行們接近退市,歐洲央行在美國加息前放出較鷹派訊息,已在聲明中刪除「以任何工具達致目標」一句。日本取消將10年期國債孳息率控制於零息附近亦是指日可待。不過,筆者認為,日本加息並不可怕,反而可幫助活化銀行貸款,令資金運轉較有效率。
畢竟,日本結構性改革已經展開,社會已開始接受婦女工作,賭禁亦已經解除,再配合2020年奧運的經濟效益約32萬億日圓(約GDP的6%),應可支持日股再重上兩萬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