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打個噴嚏,全世界都會感冒。」這句話在市場廣泛流傳多時,反映美國在全球宏觀經濟系統中的重要性。但隨着中國近年來的經濟規模與日俱增,並在全球發揮經濟力量,不少人開始將比喻套用於該國。
中國的影響力在亞洲尤為明顯。現時,中國佔區內貿易總量多於三成,經濟亦佔亞洲(日本除外)的區內生產總值近半,成為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及日益擴大的境外直接投資源頭。加上國內中產抬頭,旅遊及消費意欲大增,帶旺泰韓等國的零售業。此外,中國開放資本賬戶並放寬人民幣滙率,令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繫變得更緊密。
受惠於與中國經濟融合
亞洲國家受惠於與中國的經濟融合,打入區內最大的消費市場,惟同時變得更易受該國經濟放緩影響。中國自2011年起增長勢頭減慢,需求下降,拖累一眾亞洲國家近年的出口表現。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正在重新平衡,消費增速已明顯超出投資增速,料未來數年的趨勢亦然。此經濟轉型對區內貿易夥伴的影響,將取決於它們較側重於中國經濟的哪個部分。
傾向消費多於投資的經濟體,如香港、泰國及印度等,將能受惠於中國的增長再平衡,並抵銷部分因中國需求放緩而出現的首輪影響。不過,對於台灣、馬來西亞及韓國等其他傾向投資的國家而言,中國經濟轉型則會帶來損害。
在區內影響力日漸增強
在金融市場方面,中國對區內其他國家的影響力日漸增強。自2015年年中開始,亞洲股市與中國A股的相關性已經超越標準普爾500指數。我們的研究分析顯示,此現象是由獨特的中國衝擊引起,其影響在股票和貨幣市場較為明顯。
中國的地位亦可從商品價格中略見一斑。該國對部分工業金屬的需求佔全球總和超過50%,隨着近年經濟放緩,連帶相關金屬的價格受挫。整體而言,作為商品淨進口地區的亞洲將受惠於此,除經常賬結餘有所改善外,亦有更多空間推行貨幣及財政寬鬆政策。然而,對馬來西亞及印尼等商品出口國而言,商品價格下跌則令它們的經濟雪上加霜。
依然對歐美具深遠影響
基於區內經濟與金融市場的緊密聯繫,我們估計中國GDP增速每降1%,亞洲的增速就會隨之下降最多0.4%。相比之下,中國GDP增速下降對已發展經濟體的影響則較輕微,料後者增速僅隨之下跌最多0.2%。但就統計數據而言,中國經濟放緩對美國及歐盟的影響依然深遠。這引證了近日流行的說法:「中國打噴嚏,寒意就會蔓延,至少在亞洲如是。」
分析結果引伸出多項重要啟示。首先,中國的經濟重新平衡意義重大,若轉型過程能夠循序漸進,再加上改革成功,中國自身、亞洲乃至全球均能受惠。其次,儘管特朗普的保護主義政策是直接針對中國,但後者在貿易及金融市場的溢出效應料將把影響擴散至其他國家。
最後,隨着中國與亞洲國家的資產價格更相關,美國在該區的主導地位將逐漸被淡化,轉而由中美兩國發揮相若影響力。對全球投資者而言,此意味着今後要避開中國將愈趨困難,因此對該國的認識實在必不可少。同時,亞洲市場開始與美國「脫鈎」並與中國「掛鈎」,以發達市場為中心的投資組合將更能受惠於分散效益。有見及此,我們認為只要投資者保持謹慎,長遠而言亞洲前景仍然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