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環球金融危機以來,成熟市場央行的貨幣政策愈見寬鬆,寄望以一系列措施支持經濟增長。這些央行一開始採取傳統的減息手段,其後擴大範圍至更多非常規措施。究竟這些舉措是否有效?央行還有什麼措施可以選擇?
歐洲及日本央行均採取量寬及負利率政策。然而,日本的消費、投資及通脹至今對貨幣刺激方案反應不大。儘管失業率非常低,但工資增長緩慢,抑制了家庭開支。與此同時,日圓在2016年反彈,促使日本企業對投資抱持審慎態度。歐洲的措施成效較令人鼓舞,銀行貸款供需顯示最近數季已見改善,借貸成本亦已降低。儘管如此,歐洲通脹仍遠低於央行目標。
大部分成熟市場的通脹仍未達到決策當局的目標,但目前看來,各國央行能做到的可能不多。量寬與負利率雙管齊下,致使愈來愈多成熟市場主權債券的孳息率變為負數。長遠而言,這對機構投資者造成相當大的挑戰,例如要從低波動資產獲取適當水平回報的退休基金。
央行寬鬆政策面臨技術限制
各國央行的購買資產計劃亦面臨技術限制。日本央行80萬億日圓的年度資產購買目標,幾乎是政府債券發行淨額的兩倍。到2016年中,日本央行已擁有未償還日本政府債券的三分之一。歐洲則面臨另一限制:現行規則不允許央行購買孳息率低於官方存款利率的債券。愈來愈多歐洲主權債券甚至投資級別企業債券,孳息率跌至官方存款利率以下,歐洲央行可選擇的資產範圍正在縮小。
各國央行將貨幣政策推向極限,同時採取財政刺激措施的理據也在加強:名義政府借貸成本處於歷史低位甚至負區間,使得政府以舉債應付財政開支或減稅的舉動,可望啟動經濟復甦的良性循環。然而,過去3至4年間,主要成熟經濟體已轉為採取較嚴謹而非較寬鬆的財政立場。
新興經濟體有條件財政擴張
財政刺激策略的風險在於,歐美及日本政府債務佔本地生產總值比率已相對較高,增加政府債務會推高債券孳息率,繼而收緊貨幣及金融狀況。相比之下,新興及亞洲經濟體的財政債務負擔較輕,反而較有條件進行財政擴張。
儘管各新興經濟體政府債務水平差異甚大,但去年新興市場加權平均總政府債務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為45.1%,遠低於成熟經濟體的104.8%。商品出口國過去十年相對快速的增長,有助控制政府債務對本地生產總值比率。我們有理由相信,債務增加未必會推高債券孳息率。在環球追逐收益的趨勢推動下,國際資金流向已重返新興市場債券。新興市場及亞洲利率可能進一步下調,且美元升幅可能有限,有助維持新興市場及亞洲債券孳息率於低位。
總括而言,成熟經濟體從財政刺激措施中獲得強勁動力的可能性不大,反而較大可能維持超寬鬆貨幣政策,導致環球投資者持續追逐收益。此情況將繼續利好債券市場的較高風險類別,例如企業信貸。新興經濟體政府則較大可能採取更積極的方式,運用財政政策支持增長。若新興經濟體實施財政擴張政策,則可能擴大成熟與新興經濟體之間的增長差距。根據過往經驗,新興市場股票在此情況下或可跑贏成熟市場股票,值得投資者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