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於8月正式通過「深港通」計劃,由於籌備需時約4個月,故一般預期將於12月展開。港交所表示,深港通將涵蓋約880項合資格股票,包括深證綜合指數及深證中小創新指數成分股,不過計劃推行初期,深圳創業板將僅限於機構專業投資者參與。
消息令部分投資者再度關注中國市場,但我們認為深港通與滬港通一樣,長遠而言是中國市場開放進程中的重要舉措,而投資者可放眼當中帶來的長線投資機遇。
經濟不大可能現硬着陸
隨着中央政府致力經濟轉型,過去數年其在經濟再平衡之時成功達致「軟着陸」。毫無疑問,中國經濟增速已調整至較之前低的水平,但我們預期宏觀環境將相對靠穩,原因是當局須維持若干程度的增長,方能使結構性改革及去槓桿順利推進,因此經濟不大可能出現「硬着陸」。
為避免增長減速,當局很可能會續推經濟刺激措施,以提供短期支持。截至今年8月,有效利率處於「零」水平,一年期儲蓄利率為1.5%,而消費物價指數則為1.3%,料將為產生收益的資產帶來支持。
不同策略投資中國市場
投資中國市場可採取不同投資策略。過往,投資者大多着眼於增長型或價值型策略,而收益主導的股息投資似乎作用不大。不過,結合50% MSCI中國A股指數及50% MSCI中國指數作為一般中國股票的基準,並結合上述指數內所有股息率高於2%的股票(權重相等)作為中國高息股的基準計算,截至6月底的數據顯示,在岸及離岸的較高收益股票均於過去一年開始跑贏大市,而投資者在低息環境中追逐收益,更可望為高收益資產帶來支持。
吸引外資涉足在岸債市
與此同時,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計劃令投資者投資中國債券變得更為方便,預期將有助吸引外資涉足在岸債市,從而可提升中國政府債券獲納入主要指數的機會。據各國央行及摩根大通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巴西由外資持有的在岸本幣債券約為1480億美元,而中國由外資持有的在岸本幣債券則約為1030億美元。倘若中國債券獲納入主要債券指數,將為在岸市場提供支持,預期中國或可成為由外資持有本幣債券金額最大的新興市場。
中國在岸及離岸的股票及債券市場蘊藏龐大機遇,如何在當中作出靈活的資產及行業配置至為關鍵。過去數年的數據,反映中國股息投資策略的表現傾向優於大市,而在投資組合中加入中國債券,在風險與回報方面更是相得益彰。此外,在岸及離岸股票市場風景各異,不同範疇股息水平不一。以MSCI中國指數(離岸中國股票)及滬深300指數(在岸中國股票)比較,截至6月底,在岸非必須消費範疇的歷史股息率為2.9%,離岸的則為1.7%;離岸金融範疇的歷史股息率為5.1%,在岸的則為4.1%,演變出豐富多樣的收益機遇。
總括而言,面對中國經濟轉型、市場開放並逐漸走向成熟多元,投資者可以選擇的長線投資策略更為豐富,而過往數據顯示,境內外股債靈活配置的投資策略,有助提升風險調整後回報,亦屬可以多加考慮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