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息政策破壞現有的業務模式,例如壽險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及退休基金,大家預期用這些收益來支付嬰兒潮老年化社會的福利。計算這些負債時,假設投資組合平均投資於股票及債券,長遠回報率7%至8%。目前企業債券回報介乎2%至3%,如欲支付日後的醫療、退休及保險相關福利,股票必須每年升值10%,方能達到目標。當然,這是超乎有些會計師或精算師的想像。
難道央行沒有察覺底特律、波多黎各,還有不久將有伊利諾伊州、芝加哥,無力償還債務嗎?難道他們只懂將問題歸咎於管理及管治失當,然後再靠菲利浦斯曲線提供政策指引?難道他們不知道零息變成長期常態,無法不斷發鈔的經濟參與者很快會變得一貧如洗,正如黑石集團創辦人彼得森(Pete Peterson) 對未來處境的形容?
輸家不只保險公司及退休基金
由於已接近零利率折現的投資,在中期內無法提供足夠的現金流或必要的資金收益,以兌現對人口老化社會過去作出的承諾,已發展國家經濟現已開始無以為繼。別以為只有財政緊絀的保險公司及龐大的退休基金才是輸家,採用401k計劃的美國人亦面對類似的困局。預計投資回報需達8%至10%,方能支付國民的教育、醫療、退休或一般度假開支,若短期利率維持在零的水平,恐怕難以應付有關開支。這些人的處境不是深陷醃漬小黃瓜的桶子裏,比較像是被放在烤肉架上,活生生地被小火慢烤,而央行只着眼於泰勒模型及忙着對付不存在的通脹。
短痛難免長遠將得益
我的建議是盡快結束零息政策。將聯邦基金利率調整至2%會影響已轉移債務的美國企業嗎?會有輕微影響。股票及債券價格會下跌嗎?應該會。但如伏爾克(Paul Volcker)於1979年所言,如今正是提出新理論的時機,以恢復已發展經濟體的儲蓄功能,讓以負債為本的業務模式得以延續,即使只是勉強存活,如此一來,最終重振私人投資, 這正是健全經濟的重心。短痛當然有,但長遠得益幾乎可以確定。離開零利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