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假期過後,大家都回到工作。上周筆者參加羊年第一個退休投資座談會,與市民大眾就退休保障認知和籌劃退休生活等作研討。
上一輩的人,普遍沒有退休保障概念,很多時候都本着養兒防老心態,未有為退休作儲備,亦不會為退休後生活作打算,隨遇而安養天年;至近20、30年,社會不斷發展,生育率下降,人口老化逐漸衍生社會問題,不少國家陸續發展退休保障制度,積極推動退休投資教育,耳濡目染下,新一代逐步建立籌劃退休的概念,追求退休後的生活質素。
年輕一代意識增強
筆者曾參考母公司集團一份關於不同國家人民對退休概念的研究,探討德國、法國、意大利、英國及日本5個人口老化的國家,以及馬來西亞及土耳其兩個最「年青」的國家,研究當地人對退休的看法。有趣的是,縱使存在社會制度和文化差異,研究顯示在受訪的國家中,年輕一輩比長者更加意識到愈早開始儲蓄,為退休作準備的重要性;德國、日本、馬來西亞及土耳其超過一半受訪者均認同「應趁早開始作退休儲蓄」的理念;其中德國有68%年齡介乎30至45歲的受訪者認為,應在30歲或以前開始作退休儲蓄,而馬來西亞及土耳其同齡受訪組別中,更有75%以上認為應在30歲或更早作儲備。這點不難理解,過去10多年退休制度改革對年輕一輩影響較大,而年長一代對相關轉變適應較低。
不少受訪者表示擔憂退休後生活,害怕往後生活水平大幅降低,而且對政府的養老保障制度欠缺信心。儘管面對退休挑戰,大部分受訪者卻沒有實質計劃,原因之一,可能是對理財產品及退休保障認知不足,研究指出僅三分一人認為自己熟識理財產品,而大部分受訪者不願主動尋求專業意見,反映政府及市場參與者在推廣退休投資教育上,仍有很多改善空間。
早學理財有利人生規劃
套用外國經驗,年輕人愈早接受理財教育,對其人生規劃愈有利;一個剛大學畢業的年輕人,應該早日開展事業、賺錢儲蓄,還是繼續讀書進修,當中已涉及許多財務考慮;若能了解個人理財需要,衡量不同出路對日後財務上的影響,便可更容易作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說到底,該怎樣為退休生活作準備?首先當然是訂下清晰目標,包括何時退休、退休後的理想生活如何,並估計衣食住行、醫療及娛樂等所需的費用,再根據預期壽命及通脹率,計算退休後可能需要的資金。
香港打工仔大都受強積金保障,所以妥善管理強積金亦是達到退休目標的重要一環,打工仔應評估個人的承受風險能力,了解不同強積金產品的特點,再挑選合適的組合。強積金作為退休第二支柱,未必能應付退休需要,額外的個人儲蓄或投資便可以作為另一重保障。
從打工年代累積退休財富(accumulation)的30多年,至退休後的財富消耗(decumulation)的30多年,退休規劃是人生的重要過程。作為市場參與者,筆者十分贊成增強退休及理財方面的教育,提高不同在職人士籌劃退休的意識,讓大眾不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