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8月10日 即巿股評 港股直擊

【EJFQ信析】讓利未虞削派息 內銀仍合中長線

踏入8月,繼美國「AAA」主權評級忽然遭惠譽下調之後,穆迪周二(8日)決定降低當地10家中小型銀行的信貸評級,理由是融資成本上升及商業地產貸款風險增加,消息拖累KBW銀行股指數最多曾挫3.92%,收市跌幅縮窄至1.22%。

銀行這「百業之母」今年運滯,舉世皆然。美國3月爆發中小型銀行倒閉危機,經過幾個月休養生息,還是逃不過「降級」。一洋之隔的歐洲,意大利無預警下宣布向銀行「額外利潤」徵收40%暴利稅,區內銀行股應聲急挫;內地的中資銀行同樣面對「讓利」衝擊,只是處理手法與西方同業不盡相同,或許要成為中央推行刺激經濟政策的犧牲品。

附【圖】所示,恒生中國內地銀行指數今年5月受惠「中特估」概念熱炒,攀越1月初高位才觸頂下滑,直到7月錄得今年新低,至中央為下半年工作定調,內銀便隨大市反彈,卻原來只為「吻別」250天線,之後恐難逃「終極死亡交叉」,跟恒指及恒生金融分類指數相比,由跑贏變墮後,表現差劣可見一斑。

內銀股不濟,原因有二。首先,市場憂慮中央為了推動經濟增長,不論是要求銀行放鬆對中小型企業貸款,又或調低利率減輕企業融資負擔,均對營運帶來打擊。內地銀行需負起更多社會責任,在數年前已有先例,當時也是奉命「讓利」予中小企,導致整個板塊股價受壓。

此外,內地樓市風險還未解除,儘管不斷有政策支持,暫時仍未能力挽狂瀾,現在連龍頭碧桂園(02007)亦無力支付到期債息,反映物業市場嚴峻,債務問題猶如無底深潭,擔心導致銀行壞賬勁增,影響資產質素,都是投資者看淡內銀的主因。

然而,政治局會議罕有提出要「活躍資本市場」,銀行屬資本市場關鍵一員,縱使真的「讓利」,最悲觀也是盈利增長放緩或倒退,像美國中小銀行爆煲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估值下調則勢所難免。據EJFQ.com FA+資料,市值七大內銀市賬率介乎0.4倍至1倍,市盈率報3.5倍到6.1倍,比起國際及本地銀行算是便宜,如估值進一步下降,就更吸引。

短炒受市場情緒左右,內銀目前顯然並非佳選,惟高股息率的優勢,或能成為中長期目標。投資者擔心內銀「讓利」後會減少回饋股東,但七大中資銀行派息比率僅約三成,即使盈利削半仍有條件維持相對高息(5.3厘到9.9厘)。

事實上,高息屬「中特估」的賣點,若「政策組合拳」導致降低派息,豈非背道而馳,跟「提振投資者信心」唱反調,相信發生的機會不大。因此,內銀毋須過分睇淡,待短期沽壓消化後,不妨部署中長線入市。

信報投資研究部

立即試用EJFQ 盡覽獨家內容

放大圖片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