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7月份,恒指首兩個交易日合共進賬499點後,昨回吐305點,埋單報19110點,於10天線即19000點左右喘定;成交金額續不足千億元。投資者仍在等待內地刺激政策出籠,可是若最新數據未像早前般遠遜預期,中央出招隨時又「嘆慢板」,港股將難以突破2000點上落的格局。
大市暫乏破關動力,卻不代表沒有值得注意的股份,「中特估」大致完成調整,相信已屆合適吸納水平。
2022年11月底,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談及探索建立「中國特色估值體系」,當時「炒復常」正酣,市場反應冷淡;到今年2月舊事重提,適逢港股大反撲後觸頂掉頭下滑,「中特估」遂成了資金避難所,具此概念的股份並未隨大市回落,且屢創一年新高,直至5月引起官媒發文「提醒」,表明「中特估」不應簡單理解為推升股價,熱潮才顯著降溫。
究竟哪些是「中特估」股份,既無官方一錘定音,因此言人人殊,個別認為「中字頭」已經足夠,部分相信企業發展需配合國策,才算符要求;初步共識是各實體經濟的行業龍頭,同時過往一直被低估的企業。
雖然目前還沒有嚴謹的「中特估」標準,惟觀察上半年概念炒作期間一批受捧的股份,例如「三桶油」、「基建三寶」,以至三大電訊營運商等,除了股東背景之外,市值規模要達到「龍頭」級數(容易受惠國策)也是必備條件。此外,「息高」的特性從投資者角度而言應該比較實際,由於中央鼓勵企業回饋股東,股息政策便偏向慷慨派發,可以為持股者帶來現金流,在當前高利率下,能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回報。
3月下旬,內地數據庫Wind編製了覆蓋A股的「中特估指數」,本港則可參考4月中登場的恒生中國央企指數,皆因50隻成份股中,「中字頭」佔34隻(68%),公司名稱用「華」為首者達8家(16%),其表現亦足以反映早一輪「中特估」炒上情況。
附【圖】所見,央企指數年初與恒指同步,3月開始明顯跑贏,甚至高於前頂,到5月才正式下跌,其調整幅度頗大,固然是資金熱烈追逐下漸呈超買引發獲利盤湧現所致,而內地經濟數據轉弱,意味疫後復甦進程不似預期,也屬原因之一,畢竟這批股份的盈利能力跟宏觀經濟高度關聯。
投資者於亢奮過後正重新衡量「中特估」的價值。央企指數5月初至6月底累挫約13%,即回吐本輪升幅大概四成,預料差不多完成整固;考慮到內地穩定經濟政策將推出(不過時間難測),央企必然受惠;再加上自高峰回調後,股息回報較佳,「中特估」現在已屆買入時機。
信報投資研究部
立即試用EJFQ 盡覽獨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