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港股市表現有轉弱跡象,恒指連續兩周偏軟,內地股市亦在高位遇上阻力。市場焦點看來仍然在美國加息時間及中國經濟表現之上,早前熱烘烘的「滬港通」彷彿突然在市場消失,投資者亦愈來愈看重市場的負面因素。筆者對此不感奇怪,畢竟市場炒作「滬港通」相關的概念已有一段時間,在正式推出前回一回氣,或許更有利往後的發展。
國際化進程的重要一步
「滬港通」證券交易系統亦未有確實推出時間,但預期將於10月中旬開始交易。它被認為是中國致力於深化國內股票市場的一部分,因為目前國內股市主要由散戶投資者所主導,引入外國的投資者對市場的深度將有幫助,亦預期利好市場成交。更重要的是「滬港通」亦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一步。近日市場熱炒每日兌換限制或會在「滬港通」正式推出前放寬,說明市場正熱切期待內地進一步改革人民幣的相關政策。
不單純是概念
雖然「滬港通」和2007年的「直通車」計劃有相似之處,但當中亦有不少相異之處,最主要的分別在於「直通車」僅針對南向交易,亦即是內地投資者如何南下購買香港股票,但並沒有香港個人投資者買賣中國上市股票的機制。雖然中國在2003年推出了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計劃,後來又推出了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計劃(RQFII),逐步開放國內股票市場予外國投資者,但僅限於機構直接購買股票和個人投資者購買ETF產品,直至即將出台的「滬港通」,個人投資者才有機會直接買賣內地股票。
投資範圍廣泛
若「滬港通」是一個投資概念,則炒作過後歸於平淡並不稀奇,但筆者認為它是內地逐步開放股市的重要一步,亦直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故應不只是一個單純的概念,因為政策或會不斷演化,持續利好中港兩地的投資市場。單單由「滬港通」引發的投資概念,包括在兩地都有上市的股份,其A股可能會表現較為優異,因為市場預期相較於香港上市的H股會有溢價。此外,證券商亦可望從增加的交易活動中獲益,近期中港兩地的市場成交有改善,「滬港通」或許是其中一個因素。再者中國股票若只在香港上市可能亦會做好,因為對於大陸投資者來說,有其「稀有價值」。
總體上,「滬港通」對中港市場是一件大事,或許將是第四季最重要的發展,展望未來相關概念可能會延伸到其他資產類別上,包括衍生產品、大宗商品交易,以及外幣及債券市場,進一步幫助內地開放市場,並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