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3年2月9日

林正宏 理財方案

買樓與理財投資

筆者雖然不是地產界人士,不過由於工作需要替客戶做理財規劃和財富管理,大家的話題自然少不了有關樓市和物業投資。這次筆者會以兩個小個案,討論一下有關物業和理財投資的關係。

Ray是筆者的一位朋友和客戶,他在港島區持有一個出租的物業,自己和家人則租住一個位於九龍東的單位。由於Ray在九龍區工作,加上港島區的自置物業收取的租金比租住九龍東的租金高,因此他一直很滿意這個安排。然而,隨著樓價愈升愈高,他覺得樓市的風險也愈來愈高,所以打算賣出港島的物業。不過眼見身邊的朋友或同事早前將樓沽出,現在都不能以心中預算再上車,他又擔心做錯決定。最近,Ray跟筆者見面時便談起這個問題。

在傾談期間,筆者首先了解了Ray的物業情況。原來他持有的物業現時銀行估價約值700萬元,扣除按揭貸款後淨值約360萬元。然後,再了解Ray對樓市的想法和他將來的工作情況。最後大家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先賣出港島區的物業獲利,再在新界或九龍區找一個大約350萬元的物業,目標是租金回報率要高於目前Ray在港島區的物業。若Ray選擇做七成按揭,首期連物業印花稅等雜費要120萬元,Ray還可以預留240萬元作後備現金或其他用途。

除了Ray外,筆者另一客戶Katie今年55歲,還有不足10年便退休。2010年時眼見樓價已上升了不少,遂賣出了自己唯一的物業,套取了大約300萬元現金,然後轉租房子。誰知道賣樓後樓價持續上升,現時樓價比自己賣樓時已上升超過5成。這幾年Katie一直希望待樓價回落時再買樓,但眼見樓價愈升愈有,既後悔當初賣樓,又不甘心以一個更高的價錢再追入市,一等就等了好幾年。最近Katie開始擔心樓價不會有回落跡象,而且自己距離退休的時間愈來愈近,在一次跟筆者見面時,她便談論起這個問題。

筆者認識Katie一段時間,知道Katie的性格比較容易受市場情緒和資訊影響,所以亦贊成Katie在退休前購入自住物業,減少退休後居所支出的不確定性。Katie希望買回和當初自己的單位質素相若的物業,但這類單位目前樓價已上升到超過700萬元,雖然Katie足夠支付首期,但也會對Katie的財政構成一定的壓力,而且筆者個人亦認為未來數年樓價下跌的風險不容忽視。和Katie傾談後建議她可以先買入一個大約400萬元,較遠離市區的物業後,再出租。一方面Katie有足夠能力負擔,並於退休前可以把物業供斷。另一方面,不論將來樓價升跌,Katie也可以有一個自置物業,不用擔心退休後的住屋需要。

這兩個個案令筆者想起一個普遍市民的的想法,就是若持有一個物業可以做的就只有繼續持有或整個賣掉,卻不能像股票或其他投資般先賣掉一半。然而是否一定如此呢? 是不是可以賣掉半個單位呢?以Ray的情況為例,其實也可以想像成賣掉了一半物業,例如賣了700萬元的物業,再買回一個350萬的物業,假如樓價真的下跌,也可以減少損失;萬一樓價上升,也能享有部分升幅。當然這過程牽涉較多的手續費,而且新買入的物業目前有3年的額外印花稅(SSD)等因素要考慮。然而,筆者認為這可以視為0與1之間的另一個選擇。

同一道理,現時很多人也因樓市太高而對入市卻步,期望待樓市回調才入市,但有些一等就是好幾年,就好像Katie的例子一樣。其實,他們也可以考慮先買一半,即比心目中價格少一半的單位,然後租給別人,同樣可以將升幅或跌幅減少。當然這個做法的大前題是自己不介意租住別人的物業,而如果自己擁有多於一個物業,亦無須用這個方法。另外,最重要的是在置業前必須清楚了解自己的承擔能力。

 

 

免責聲明:本內容僅供參考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邀約。請不要依賴本內容作投資決定。筆者已盡力確保所有提供資料之準確性及可靠性,惟並不擔保該等資料之準確性及可靠性,且概不會就因有關資料之任何不確或遺漏而引致之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任何責任。所述之計劃視乎個別產品供應商而定,有關產品計劃之詳情及細則,以產品之主要說明文件為準。

林正宏

康宏

助理聯席董事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