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5年3月15日

程俊昌 保險

如何應對退休後的醫療開支?

要了解如何應對,首先要了解退休後的醫療開支包括什麼。儘管上篇文章《大多數人忽略的兩個退休理財問題》中提到,不少人沒有為長期照顧開支做好準備,但今天這篇文章探討的,並不是保健、中醫調理或長期照顧需要的錢,而是實實在在要治療時需要花的錢。俗語有云:「得閒死唔得閒病」,但如果真的病了需要治療,現時有什麼選擇?有效的途徑無非以下兩個:

第一,是透過公營醫療系統。放眼世界,香港的公立醫院的治療水平名列前茅,並且價格便宜,甚至成為不少希望取得香港身份的新移民的考慮因素之一。作為香港市民,退休後的基本醫療保障幾乎不用擔心,不過,正正由於以上的好處,公營醫療系統不勝負荷。即使以專供擁有優先權的公務員或合資格人士的伊莉莎白醫院L座為例,內科新症輪候時間超過130星期,遑論普通市民。此外,先進檢查設備如電腦掃描和磁力共振等也經常供不應求,影響可想而知:嚴重疾病例如癌症,早幾個月和遲幾個月發現,無論在健康上亦或財務上,都有可能是生死之別。

第二,是透過私營醫療系統。同樣地,香港的私家醫院及醫生們的服務及治療水平世界頂尖,除了本地市民外,更吸引到不少亞洲地區的病人來港治療,可謂世界公認的「快,靚,正」。當然,在商業社會,如此優質的服務自然價格同樣頂尖。曾經遇到一個真實個案,意外哽魚骨亦需要六位數字的醫療開支,更不要提治療癌症等動輒以百萬元計的開支:皆因醫療科技日新月異,十多年前治療癌症可能只聽聞先進的標靶藥,現在卻有免疫療法,荷爾蒙療法等等新技術,大大增加治療的成功率。一個疾病,絕對有機會影響自己以及家人的生活以至命運。

想享受快靚正的醫療,不少人選擇私營醫療系統。由於所費不菲,因此絕大多數人透過醫療保險,把風險轉移到保險公司。政府亦有出力推動,自2019年開始,市民可享受能扣稅的自願醫保計劃,減輕公營醫療系統壓力的同時,也讓大家能更輕鬆負擔醫療保費。但是,大家有看過退休後的保費表嗎?

如果沒有,建議大家看看檢視一下:即使是普通的醫保,每年的保費遞增速度以及其金額絕對能夠讓大家精神起來。如果是全數受保的高端醫保計劃,則數字更宏偉可觀。以上還沒有提及醫療通脹的問題,即今天你看到的保費表,和你真實退休時的保費表,大概率會有差異。那麼,面對以上的問題該如何應對呢?

有些人認為可以公私營結合,即用一份普通醫療保險保障檢查開支,但有嚴重疾病時就拿着轉介信到公立醫療系統。另一些人則認為可以在醫保中加入墊底費,自行承擔小額醫療的風險,從而減少醫療保費開支。不少人也會在退休前,把握有收入能力的時候投保長期增長可觀的儲蓄保單,自行醫療融資,以儲蓄的複利來應對退休後的醫療保費。此外,也有一些人認為長遠可以利用大灣區的價格優勢減輕醫療開支成本。

以上所述都是合理而可行,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個人對醫療的想法和要求不同。真正的應對方式,是需要根據自身的財務狀況,配合其他理財目標,例如退休的食住玩開支,傳承,甚至子女的教育及建立家庭等一併考慮,才能夠取得平衡,照顧周全,這正正是財務策劃師的價值所在。

退休後的醫療開支,並非大多數人忽略的問題,卻是刻意迴避的問題。但如同世上大部份難題一樣:你現在不馬上面對,馬上預備,將來只會更難於處理。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