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兩年多前,主要經濟體的通脹曾接近、甚至高過雙位數字的水平,情況為近數十年罕見。一方面,當時受疫情因素影響,市民較多在家上課、辦公,對消費品需求殷切,但工廠補充庫存及運輸需時,物價在供需不平衡下顯著上升。另一方面,地緣政治局勢緊張,能源價格上漲,亦帶動通脹進一步攀升。
現時上述因素的影響幾近消退,通脹從高位大幅回落,為一眾主要央行提供理據持續放寬貨幣政策。不過,目前主要央行大體上取態保守,認為減息應該審慎而行,與早前通脹急升而大幅加息的時候大相逕庭。
從央行的角度而言,儘管通脹回落不少,但過程較為緩慢。撇除消費品或物價波動的項目,現時通脹壓力仍然存在。例如,美國撇除能源及住屋成本的服務業通脹為4.5%,而歐羅區的服務業通脹亦貼近於4%。
通脹的壓力某程度上反映經濟基本面依然堅韌。美國在利率維持偏高的情況下,經濟保持增長,衰退跡象也不明顯。至於歐羅區,即使經濟增長較低,但勞工市場似乎仍然頗為緊張,失業率不僅低於疫情前,也處於自歐羅面世以來的低位。
當下通脹壓力仍存、經濟持續增長,固然意味央行毋須接連大幅減息,但未來經濟及通脹不明朗,也令央行不敢輕舉妄動,寧願循序漸進放寬銀根。市場普遍預料下屆美國政府會減稅及增加關稅,前者或刺激經濟、推高通脹,而後者則可能相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早前估計不同的境況或帶來不同的影響。計及收緊移民及市場波動等因素,綜合而言,未來的改變為環球經濟或是弊多於利。不過,要留意的是,每項政策何時推出和實施、力度如何、市場的反應又如何,難以準確考量。即使關稅本身窒礙貿易,有損經濟,進而壓抑通脹,但短期內,進口商或因關稅增加而加價,帶來暫時通脹的效果。
來年主要央行或因通脹逐步回落,繼續放寬貨幣政策,但執行上大抵會按部就班,視乎當時經濟及通脹形勢而定,也要顧及政府政策的轉變和潛在影響。因此,不少央行預期即使減息周期持續,一兩年後的利率可能仍然高於疫情前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