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英美澳加、歐盟27國、還是中日韓,大多數的國家對「稅務居民」都是奉行全球徵稅的原則。在這個原則下,只要你乎合稅務居民的條件,不論你的收入源自於本地還是世界各地,作為其納稅人,都有法定義務向當地稅務機構申報以及納稅。原本居住在香港的人士,一旦定居以上地方,就會落入全球徵稅的「困局」,部分人為了減少交稅,甚至會「鋌而走險」,想盡辦法隱瞞海外的收入及資產。很多人會問,外國稅局是否真的知道在海外的財產?又會如何知道呢?
很多讀者都知道「共同滙報標準CRS」以及「外國賬戶稅務合規法案FATCA」,分別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美國,通過國家與國家之間協定,主動提供稅務居民的賬戶資料予其他稅務機關並互相交換,以打擊跨境逃稅的問題。當然,在不少人認為即使有協定有交換資訊,也不一定會影響到「升斗市民」。
要了解稅務合規的執法程度,可以參考英國稅局在2024年10月24日的一份報告,公布了2018/19稅務年度,通過以上這個協定,收集了超過7億個金融賬戶資訊,發現當中大約有11萬納稅人有違規行為,預計可收回大約4億英鎊的稅款。其中,有約55%的納稅人潛在少交的稅款只有不足1000英鎊,代表即使金額不多,稅局都依然知道,並可以「執法」,而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逃稅都是刑事罪行,對於申請永居或入籍的人士,絕對會「因小失大」,亦可能會波及其他家庭成員。這個紀錄只分析了2018/19的情況,意味着這些稅務合規會「延期」執法,發覺自己有潛在違規行為的納稅人仍然有時間「補救」。
當然,有些人會問,CRS和FATCA只申報金融資產,持有其他資產例如物業、貴金屬等,不就可以避開這個監控嗎?這個想法亦很常見,但當中有兩個地方會容易出現問題。第一,這些資產如果產生收入,或賣出後的金額,一旦流入金融體系,便會即時「現型」;如果所有錢以現金交收,一來不便,二來可能由「白錢」變「黑錢」,令資產變為來歷不明的資金,產生更大的問題。
事實上,在很多國家開始針對非金融資產進行「透明化」,例如在中國,金稅系統已經發展到第四期,現時所有中國稅務居民的個人資訊、土地登記資料、金融機構賬戶、社保等,都已經在國家稅務總局的掌握之中;而在歐盟,亦正在部署推行歐盟財產登記(EU Asset Register),所有成員國的國民需就自己的房產、證券保單、甚至虛擬貨幣、藝術品等,向政府登記並在歐盟之間互通。可以想像的是,會有愈來愈多國家及地區效法,並最終像CRS和FATCA一樣,會自動在國與國之間交換,進一步打擊逃稅、違規避稅的行為。
面對全球資產透明化及全球徵稅,傳統的理財規劃已經不足夠。不論是在海外有家人移居、個人或公司名在有離岸資產、海外物業,還是準備定居在外國的人士,都需要令自己的理財規劃「可持續化」,當中重點是如何合法合規下,將傳統的理財方法,給合國際財稅建議、本地稅務優惠政策、居留權及稅務居民身份規劃、最終減少資產被不同稅局「蠶食」,令稅後收入最大化,稅務責任最少化,為自己及家人留下更多的財富。
https://www.facebook.com/ginleei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