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中秋佳節,當抬頭仰望天上皎月,不少人都會許願「但願人長久」,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長壽。不過,需要「長長久久」的又豈只是親朋摰友,我們的退休儲蓄亦要轉化為可持續的被動收入,才能支援退休後的生活所需。然而該如何決定提取率,才能令退休儲蓄更加耐用,避免坐吃山空?
儲備不足以應付銀齡生活所需,相信是退休人士的最大夢魘,即使儲備充裕,假如每年從資產提取過多金額,積蓄或會失預算而提早耗盡,從而令生活質素下降。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可持續提取率,意思是指每年從投資組合中套現資金的安全比率,同時維持餘下資產足夠餘生使用。
到底退休人士應如何決定提取率?根據一份以英國生活為例子的報告指出,於2021年可持續提取率為3.3%,2022年升至3.8%,到2023年更進一步升至4%,與美國著名財務策劃師William Bengen提出的「4%規則」不謀而合。至於退休儲蓄法則亦認為,港人退休儲備的每年潛在可持續提取率為4.1%。
以香港可持續提取率4.1%為例,假設退休年齡為65歲,退休儲備預計可支持到94歲。提取金額因人而異,退休儲蓄法則建議於開始退休時,累積退休金達到年薪12倍,則可維持退休前的生活質素。假設擁有800萬元退休金的退休人士,可持續提取率為4.1%,每年通脹率為2%,退休後首年可提取32.8萬元,其後可持續提取率逐年按通脹調整,即退休後第二年可提取33.5萬元,第三年提取34.1萬元,如此類推。我們認為,此法則在所有市場情況下的成功率約為90%。
不過,一個有效可持續的退休投資組合涉及多項因素,如資產配置比例。綜觀各主要資產類別,股票多數能提供最豐厚的潛在回報,因而被認為較進取的策略。但實際上股票佔比愈高並不一定可提升提取率。報告發現,因股票的波動性會降低90%成功率的可能性,從而推高不確定性,可持續提取率反而較低。
因此,退休人士在配置資產時,應該審慎平衡投資風險、潛在回報及可持續提取率,並根據自身需要、通脹率和長期市場走勢等,定期審查資產組合表現和適時調整投資策略,才能令退休資產「長長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