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4年6月21日

韋立民(Norman Villamin) 市場分析

【私銀觀】看好科技股中長期投資前景

反映美國科技股表現的納斯特100指數,在今年上半年的表現,繼續跑贏美國以至全球的「舊經濟」板塊,由人工智能(AI)發展引發的憧憬繼續發力,但愈來愈多投資者開始關注科技股能否延續升勢。

有別於1999年的科網股泡沫期,這次推升科技股的因素並非驅使估值倍增的投機性活動,而是企業盈利表現的基礎動力。

更多私人銀行觀點

盈利增長支持股價

單看2024年,納指的預期盈利增長超過20%,實際上已使該指數年初至今的估值持續下跌,但仍然為投資者帶來10%的回報。美國科技股在過去3年的複合年均增長率(CAGR)為12.5%,已抵消了估值從美國聯儲局自2022年初開始加息以來的跌幅。

綜觀五大科技股包括蘋果公司、Alphabet、亞馬遜、Meta Platforms及微軟,今年截至5月份錄得17.5%進賬,但回報表現已隨着市場在定價時,對各股份AI競爭力的預期不一,而日趨迥異。就如納指以至整體美股,這5隻股份年初至今的估值也因盈利增長推動投資者回報而下降。

事實上,這5家科技龍頭公司現時相對於標準普爾500指數的估值溢價,是自Meta Platforms(在5家公司中最後上市)於2013年上市以來最低。以絕對值計,這5隻股份的平均估值,僅稍高於10年的低位,讓投資者能夠專注於盈利前景以推動未來的回報。

仿效蘋果採資本策略

令人鼓舞的是,除了AI主題帶動盈利增長之外,這些超大型科企開始相繼仿效蘋果公司,透過積極管理資本策略以推動盈利增長。在接近本世紀交接時,蘋果公司首先推出iPod,然後在約10年後iPhone面世,促使該公司收入直至2013年平均增長36%。隨着個人電腦銷售在業務的比重下降,利潤率逐步擴大,蘋果整體純利在同期的CAGR高達近63%,而每股盈利的CAGR也接近53%。

雖然其後再推出iPad在全球開拓平板電腦市場,但隨着業務日漸成熟,蘋果在過去10年的收入增長放緩至每年7.5%,透過外發工序和優化稅務而使純利維持每年增長10%,但表現只是稍優於在同期每股盈利增長7%的標指,並落後於每股盈利增長近12%的納指。

回購股票推升盈利

在意識到行業發展日漸成熟下,蘋果公司開始大規模回購股票,以將資本回饋股東。從2013至2023年的10年間,回購股票計劃已使蘋果的已發行流通股數減少近四成(每年約5%),此舉使其每股盈利每年增長15.5%,表現優於標指及納指。

Meta Platforms及Alphabet Inc相繼開始採用類似策略,藉着回購股份使流通股數各自減少近10%,同時首次派發股息。透過這種由內部推動的盈利增長,讓其股東能夠較安心等待AI盈利周期的到來。

至於非科技業的傳統公司,也可望像互聯網日漸普及化時一樣,因陸續應用新科技而得益。

展望今年下半年,隨着全球經濟的周期性復甦擴大,相信能夠參與股市升浪的股份將與日俱增。透過內部推動盈利增長的策略,配合未來AI的創新發展,相信科技股仍將是投資者把握盈利增長機會的骨幹資產。

韋立民(Norman Villamin)

瑞聯銀行

集團首席策略師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