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獲邀請擔任退休講座的講者,在問答環節中一位參加者提出理財疑問,非常值得分享。她提到,現在銀行高息搶客,某些定期存款甚至達到年利率5厘以上,為何不套現所有投資,轉為現金先賺取收益,待到期後再看如何行動,重新調配資產組合?
相信以上問題,亦反映不少讀者的心聲,正好在這裏和大家分析一下當中的利弊,其中不得不提及的,就是再投資風險。什麼是再投資風險?它在金融學中是指當短期債券到期,投資者獲得的總收益,包括它的利息及本金,需要重新再做投資選擇。由於未來不可預期,因此未必一定能獲得比當初的投資更好的收益。把這個概念延伸到定期存款,就是今天哪怕做了5年的定期,但5年後的銀行利率會是如何?更重要的是,當我們考慮退休這個長期理財目標,你便會發現並不對應。
退休計劃應利用時間建回報
所以,我們計劃退休,應盡早利用具有長期收益的工具,利用時間建立回報,例如優質的長期債券、股票或它們組成的基金組合,或年金、儲蓄保單等等。
用市場中常見的整付儲蓄保單為例子,仔細看看再投資風險。以下是兩種情況:A)短期儲蓄保單:需存放5年,到期後必須一次性提取。年化利率4厘;B)終身儲蓄保單:需存放5年,到期後可以選擇一次性提取,年化利率2厘,或繼續放在保險公司,等有需要時再取,如果第10年才開始提取,年化利率5厘,並可以繼續滾存到100歲。
以上的哪個選擇對策劃退休更有利?
「定期」結束回報未必能保持
就選擇A)短期計劃而言,作為消費者,我投資了5年的時間,到期後我要重新再投資。如果想要維持收益,必須重新鎖定資金,如是者,假設5年後續期,年化利率不變為4厘。第一天開始計算,10萬元本金變為12.1萬元,續期再固定存5年,本金增長至14.8萬元。不過,要達到這個效果,相等於資金鎖定了10年,即做了10年「定期」投資。再者,5年後回報不一定有4厘,假如將來重回低息環境,那麼這個如意算盤就可能打不響了。
如果選擇B)終身計劃,情況會否有所不同?同樣一開始存放5年,即相等於放棄了5年的流動性。但是,計劃可以帶來終身收益。也就是說,只需要存放5年,就可以獲得一個終身高息,兼且高流動性的「活期」投資。由第一天開始計算,年化5%增長,10萬元本金10年後增長至16.2萬元。假如我今年45歲,並活到100歲,就等於獲取50年的流動性。
如此一來,進可攻退可守,如果將來市場上有更高收益的投資選擇,可以隨時調配資金投資。如果沒有,在保持流動性的情況下,坐享比存款更高的回報。
利用長期工具發揮儲蓄威力
綜合以上分析,你可能會發現,選擇A)正正是體驗人生中欲速不達的道理。再投資風險的概念,不只是應用在存款、債券及保單,你更可以應用在其他投資選擇中。港人非常精明,十分關注中短期的利益及回報;因此本文旨在提出,在規劃退休時,不可忽視長期儲蓄工具投資累積的威力,亦不可忽視短期理財工具無以為繼的風險。畢竟,退休生活不是幾年,而是幾十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