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在2023年的韌性令很多人意外,而不少評論也將之歸因於消費活動暢旺。
雖然美國家庭的活動確實減緩了美國樓市顯著收縮和製造業進入衰退的影響,但美國政府財政赤字其實也在不知不覺間,從去年中旬和12月份相當於GDP的3.8%及5.5%,大幅上升至今年6月底的8.5%。
然而,導致赤字大增的原因並非以往常見的減稅計劃,而是美國國會在2021至2022年通過的多項法例,包括《基建投資與就業法案》(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Jobs Act)、《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及作為謝幕但名稱誤導的《降低通脹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
冷戰後最廣泛工業政策
這3條法例不僅為經濟提供財政支持,其重要性更在於這是美國自冷戰以來首份覆蓋面廣泛的工業政策,旨在將美國工業基礎設施升級,以配合21世紀的綠色能源轉型。
雖然在《巴黎協議》於2015年簽署後,全球經濟綠化可算是正式起步,但其實直至2022年通過IRA後,美國經濟才真正開始進行改造。
對投資者來說,更重要的是,這計劃不僅勢將在美國也會在全球開展資本支出周期,在實現氣候目標的同時,多國亦尋求在全球經濟於未來幾十年所立足的價值鏈中佔有席位。
單是IRA所提供的綠色融資和稅收抵免(tax credits),已經接近4000億美元,但由於這些補助採取無限制形式,加上在法例通過後首年已經啟動的私人項目,這意味美國在未來十年的相關支出,最少高達1.7萬億美元(或相當於美國現時GDP約6%)。
為前景未明新行業提供資金
基於IRA的其中特點在於願意為長遠前景仍未確定的行業,提供已經確定的長期融資及稅收抵免,單是這些保證,已經能夠支持在前期需要大量資金,然後在日後幾十年的時間才能歸本的項目發展。
此外,這法例透過鼓勵開發國內製造、傳導和配送產能及刺激最終需求,從而讓企業實現規模投資,並在未來幾十年獲益。
不少美企生產基地回流
除了促進供應鏈發展之外,IRA也透過對發電廠和汽車等施加排放限制,實際上迫使這些行業改用可再生的取代品,以確保為新投資的綠色產能創造足夠需求。從我們近期與企業管理層的對話中可見,不少公司已將原定在美國以外地區設立大型生產基地的計劃,改為回流本國以受惠於優惠政策。
促使全球擴大資本支出
由於這些新法例也驅使其他國家相繼效法以保住競爭力,由此便使原本以美國為中心的投資周期擴大為世界性,包括加拿大、日本和歐盟也不甘後人。
儘管以實現氣候目標為名,但美國的新工業政策也有挑戰中國和亞洲公司,目前在潔淨能源價值鏈市場約佔九成的份額為實。
然而,中國在面臨挑戰下勢將更大力推動能源轉型,並利用其在稀土金屬和原材料供應的優勢,作出反制及拓展離岸作業。
故此,憑着在價值鏈中各個瓶頸市場現有的主導地位,相信中國就算在西方尋求分散價值鏈下,仍將繼續是關鍵供應國,而中美兩國在工業範疇的競爭更激烈,另加其他國家加入行列,也將推動這次全球能源轉型,轉變為全球實質資本支出擴展。
對投資者而言,直接受惠於資本支出擴大的公司(尤其是在全球能源轉型價值鏈中從事瓶頸領域者),將有能力維持定價和利潤率穩定,因而有望在未來多年的投資周期帶來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