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於9月底以來推出了大規模救市計劃,隨即引發股市出現大升浪,及後股市雖然有所回調,但截至10月28日,年初至今恒生指數仍然錄得逾20%升幅,上證綜合指數也有逾10%反彈。
細心一看,大家便會發現中國政府分別在今年三個關鍵時刻介入穩定股市:第一次是在今年1月份,其後是在7月至 8月,第三次便是最近的9月。每一次當局出手,都正值上證綜合指數跌至2700點至3000點左右區間。因此,目前不少投資者都傾向相信這是市場底部水平。那麼,未來股市的上升潛力又如何呢?
當然,要穩住房地產市場、減輕地方政府債務負擔、刺激內需以及緩解通縮壓力等挑戰並非易事。不過,中國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在10月12日的記者會上表示,「中央財政還有較大的舉債空間與赤字提升空間」,這反映內地的財政預算和支出或將大幅增加,當局亦把政策重點轉向增長友善的方向。
最近的高頻數據顯示,內地二手樓價有回穩跡象,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等一線城市的中原地產報價指數,已回升至今年來的高位。此指數反映了內地業主對樓價未來的看法,因此指數上升則反映了議價能力提高,可以被視為二手樓價趨勢的領先指標。
綜合以上因素,筆者相信內地政府已轉守為攻,目前正透過放寬貨幣和加強財政政策來積極提振資產價格。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地或將推出更多支持性措施,加上目前中國股市的估值仍然合理,投資者的負面情緒可望減少。
此外,近年來內地股市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國企的股價更為亮麗,近月內地多家國營銀行股價更創下5年來的高位。多年以來,國際投資者對國有企業有刻板印象,認為國企的盈利能力較低、治理結構參差、股東回報率有待改善。然而,外界對國企的認知,可能與現實之間存在差距。
自2021年以來,國企的股市相對表現更佳,因此在指數中權重有所增加。為何會有此情況?我們研究發現,在過去十年許多國企的資產負債表出現顯著改善,債務大為減少,某程度上這是得益於供給側改革,此外,部分大宗商品價格回升,也幫助國企提高利潤率。
而且過去十年來中國政府一直推動戰略性行業國企(如能源、運輸基建和半導體)進行整合,結果雖然不一,但某些整合案例確實改善了企業的資本配置,使整合後的國企能更專注於開拓全球市場份額,而非彼此競爭。一些國企更借鏡私營企業的成功因素,例如推出了員工持股激勵計劃,又引入擁有豐富經驗的專業管理者及獨立董事、建立良好分銷網絡,甚至是增加派息及回購股份等,成為公司治理文化的正面指標。
因此,對所有國有企業一視同仁並低估其投資價值,或許是市場(尤其是外國投資者)的一個謬誤。筆者認為,當中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了解企業背後的願景和管理層的執行能力,而這需要進行實地考察,以及與管理階層密切交流、對供應鏈進行交叉檢查等,才能作出更精明的主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