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三中全會舉行在即,加上內地近期繼5、6月後再一次鬧「錢荒」,令中資股表現持續欠佳。中資股悶納日子未有改變,令部分投資者對本欄較早前的一篇「中資股悶 吼亞洲新興市場機會」更身同感受。
相比成熟市場,新興市場的社會及經濟正在快速增長,股市的增長吸引投資者的目光。長遠可能達數十個巴仙或以倍數計的增長潛力,令很多投資者都視新興市場股票為長線投資,多選擇以基金作為投資工具,相對上較少投資者考慮透過如ETF的上市產品作短線、中線等較靈活的部署。但現時中資股悶納,對一群容易技癢、主要投資中資股的股民來說,新興市場ETF除了提供更多投資選擇外,最重要的是將集中投資中國股市的單一風險分散。
股市走勢各有千秋 製造更多投資機會
比較8個新興亞洲地區、9個股市(中國A股、中國H股、印度、印尼、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台灣及泰國等8個地區)的每周回報,以過去一年計算,每周表現最佳及最差的股票指數,回報相差由3% 至13%不等(即投資組合買入最佳及沽空最差指數,不計任何手續費或交易費),平均相差7.2%,可見新興亞洲市場波幅相當大。惟本地投資者在ETF的投資多以買入為主,加上本地大部分ETF成交偏低,僅有數隻ETF擁有活躍的沽空市場,在「借貨」方面可能較為困難的情況下,投資者要實現這個理論上一年有數以倍計回報的可行性不高,但最重要的是股市走勢各有千秋,令投資者有更多投資機會。
經濟周期各異 充滿話題性
新興市場的經濟及股市除被自身的因素影響外,外圍因素亦容易左右新興市場股市走勢。在新興亞洲經濟體當中,韓國及台灣屬於較成熟的經濟體,其政治環境、經濟發展及增長速度、貿易狀況、生活質素、知識水平,以及金融市場流通性等相對較為成熟,縱然經濟增長及發展可能稍遜於其他快速增長的新興市場,惟在撇除其他因素後,其較成熟的體制在市場負面情緒較多時,卻能帶來穩定性,例如較早前市場擔心美國聯儲局收緊寬鬆政策,可能打擊新興國家的增長,韓國及台灣股市的跌幅相對較少;又如「雙印」-印尼及印度,較早前受到資本帳赤字困擾, 投資者憂慮影響其經濟穩定性,股市被大幅拋售,幸而後來市場憂慮降低,令兩地股市自低位大幅反彈;以往較少本地投資者注意的菲律賓,近年受穩定上升的匯款及內需支持,經濟迅速增長並拉動股市大幅上升,雖屢創歷史新高卻令投資者未敢入市,投資者反而等待調整趁低吸納。
新興亞洲市場各有獨特的經濟基本面及結構,本篇恕難盡錄,重點是大家只要願意「做功課」,在充滿話題性的亞洲新興市場中,一定能夠發掘更多投資機會,並能分散單一投資中國股市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