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股票市場波動、通脹高企的世代,企業的融資成本日益上漲,而綠色金融產品逐漸成為波動的金融市場的焦點。其中綠色債券(Green Bond)是其中一種比較廣為人知的綠色金融產品,其他債券類型包括:社會責任債券(Social Bond)、可持續發展債券(Sustainability Bond)、可持續發展連結債券(Sustainability-linked Bond,SLB)等。
據統計,2021年全球發行的各類綠色金融產品已突破1.5萬億美元。而各類綠色債券的發行量每年以高速增長,這將改變債券市場的既有生態。企業各出奇謀,在各層面上努力「漂綠」(Green washing),期望可以吸引投資者的眼球。
發行債券前已達標
彭博早陣子研究了100多個由全球企業發行予歐洲投資者的可持續發展連結債券,總值超過700億英鎊。調查所得,大部分企業都被認為其應對氣候變化的力度太弱,甚至設立了與應對氣候變化無關的指標,或在發行債券前,某些指標已達到。
彭博以Chanel於2020年發行的6億歐羅可持續發展連結債券(SLB)作例子,當時Chanel為債券設立了條款,如在限定期間內沒有達到一定的減排目標,屆時Chanel將需支付約0.5%的年度票息,並在到期日支付50個基點的現金保費。而其中一個指標為Chanel需於2030年之前減少10%範疇三的溫室氣體排放。[註:範疇三排放(Scope 3 emissions)是指報告公司的價值鏈中出現的所有間接排放(不包括在範疇二中),包括上游(如供應鏈)及下游(如客戶)排放。而範疇一排放是指機構擁有或控制的來源產生的直接溫室氣體排放;而範疇二排放是指機構消耗所購電力、熱力及蒸汽時產生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
然而彭博發現,在債券發行當天,有關的溫室氣體排放已比債券列明的基線低21%。即是在債券還未發行時,已達到減排的指標。而Chanel就此回應道:「在債券發行當天,公司仍在整理2019年的數據,因此公司對範疇三的溫室氣體排放目標已達標並不知情。」
此例子不禁讓人想到,SLB對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成效,甚至惹人懷疑企業借發行這類「口號式」漂綠債券,以減低其融資成本。事實上,如果一家公司的資本回報率達15%,對以4%至5%的成本發行債券集資,這種集資方式幾近毫無懸念。
ESG報告格式不統一
面對指標含糊的SLB,企業為免被誤解只是用作良心贖罪券的心態,實時披露ESG數據成為關鍵。但現時的ESG報告格式並不統一。縱然國際上有不少ESG報告的標準,如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及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理事會(ISSB),但企業在蒐集數據過程,特別是第三方如供應鏈及顧客的部分,未必可以徹底進行,因而影響其披露數據之準確性及績效指標。因此,企業在發行綠色金融產品前,編制一份全面及具績效指標的ESG報告將成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