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5月16日

宏觀分析

銅價上漲的五個原因

作者:芝商所(CME Group)高級經濟學家Erik Norland

近幾年銅需求的增加和銅生產的放緩導致了供應短缺
中國經濟在2020下半年和2021上半年實現反彈,銅價也隨中國的增長同步上漲。

自2020年3月的低點以來,銅價上漲125%,是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價格錄得歷史新高的大宗商品之一。銅價上漲源自多種因素,下面將逐一深入探討。

銅供應增長緩慢

銅礦產量在過去三十年的增長遠低於其他大多數金屬,僅增長123%。同期鋁的產量增長256%,鐵礦石產量增長257%。2013年以來銅礦產量增長緩慢,僅為每年1.7%,不到鋁的4.6%年供應增幅的一半。

銅供應增長異常緩慢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2010年初到2016年初,銅價下跌58%,幾乎跌至銅礦的生產成本,從而抑制了對銅礦開採和礦石加工設施的新投資。其次,銅礦石的銅含量隨時間流逝而逐漸下降。雖然銅的總探明儲量繼續增加,但開採成本一直在攀升,其中大部分成本是能源費用。

能源成本和銅

採礦和金屬精煉屬於能源密集型行業。因此,銅價往往與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以及其他原油基準價格存在明顯的聯動。以前,人們可能認為這種關係主要體現在成本投入上:原油和天然氣價格上漲/下跌導致銅的開採和精煉成本上升/下降。這個觀點至今仍然適用。

不過,2021年石油和天然氣價格暴漲可能增加了人們對風能、太陽能、電池和電動汽車等能源替代技術的關注,從而推升了對銅的需求,因為這些技術都會直接或間接地用到銅。擁有世界75%人口的歐洲和亞洲尤其如此,這兩個地區的天然氣價格已經漲到北美7至8倍的水準。


1994年以來全球產量變化

原油和銅

能源轉型

能源轉型可能導致對銅和其他金屬(如鋰和鈷)的強勁需求。太陽能成本在過去十年下降了近70%,而電池成本的降幅與之類似。自1990年以來,太陽能和電池存儲的成本下降近98%。如果這個趨勢在未來幾十年持續下去,我們可以憧憬一個能源充沛、零碳排放的未來,但這個未來將需要更多銅絲。

這種能源轉型在地面交通中已經十分明顯。2021年,電動汽車(EV)的全球銷量暴漲160%,達260萬輛。而且,這些電動汽車佔全球汽車銷量的比例還不到4%。如果電動汽車銷量繼續如此快速增長,增加其相對於內燃機汽車的市場份額,將意味著銅和其他金屬的需求迎來強勁增長。電動汽車成本一直在迅速下跌,到2020年代下半葉,電動汽車可能會比內燃機汽車賣得更便宜。

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電動汽車需求增長最快的是中國,去年電動汽車銷量增長近190%。即使不考慮電動汽車銷量,中國經濟在過去二十年一直是銅需求的最重要來源。

中國的影響

每年中國會買入約40%-50%新開採的銅。一些原銅在中國國內使用,而大部分作為中間產品或製成品的零部件再出口他國。中國製造業的增速通常與銅現價,及未來三到五個季度的銅價密切相關。要衡量中國製造業的增速,我們更傾向於使用克強指數,該指數可衡量電力消耗、鐵路貨運量和銀行貸款。與中國官方GDP相比,這個指標更能反映銅和其他大宗商品的需求情況,因為中國官方GDP還包括服務和政府支出等與原材料關係不大的部分。

GDP增速、克強指數增速與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高品級銅價之間的相關性

中國經濟增幅在新冠疫情初期驟降,然後在2020下半年和2021上半年實現反彈。銅價緊隨其後出現反彈。自此之後,中國的工業增速顯著放緩。隨著中國經濟放緩,銅交易價格橫盤數月,到過去幾個月才重新開始溫和反彈。銅價近期上漲可能與俄烏衝突有關。俄羅斯2021年的銅產量為85萬噸,約佔全球產量的5%。

中國經濟仍在增長,但目前正在遭遇一些不利因素,包括原材料價格上漲、房價下跌、出口增長放緩、債務水平高企、企業債券收益率大幅上升以及貨幣升值。如果中國經濟增長繼續放緩,可能會致使銅價在今年稍後或2023年面臨壓力。然而,如果銅價在中國增長放緩的背景下繼續上漲,那麼上述能源轉型可能就是其幕後推手。

消費需求因疫情而變

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間,美國消費者在製成品上的開支增加18%,在服務方面增加僅6%,而美國並不是個例。美國和世界各地的消費者都轉為購買更多製成品,包括消費電子產品和其他含有大量銅的產品。

然而,世界大部分地區正在回歸新常態生活,世界大多數地區的消費者似乎準備將支出重新轉到消費體驗上來,而不是購買製成品。這可能會限制銅的需求增長,也可能會抑制中國的出口增長。從短期看,消費者需求的轉變可能會抵消能源轉型帶來的部分銅需求增長。

(資料由客戶提供)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