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2024年第四季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增長5.4%,與較早季度相比有明顯改善,第四季增長數據較為強勁,令2024年全年得以實現5%的年度增長目標。除了較為強勁的GDP數據外,GDP平減指數按年上升1.92%,意味着連續六個季度的通縮結束。
國內外需求回升,帶動上季國內生產總值強勁增長。地方政府自去年9月起推出以舊換新補貼政策下,家電銷售保持強勁勢頭(12月按年增長39.3%)。同時,受惠財政刺激措施,汽車銷售亦在去年第四季扭轉負增長趨勢(12月按年增長0.5%)。因此,12月份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年增速反彈至3.7%。
固定資產投資亦保持強韌,主要受惠於製造業投資的支持(12月按年增長9.2%)。受惠於工業設備升級的財政補貼,去年設備和工具投資按年升15.7%。同時,基礎設施投資去年第四季按年升9%,主要由鐵路、水務,以及電力行業帶動。
國外方面,12月的出口加快,按年增長10.7%,可能是由於美國或加徵關稅而提前出口所致。除消費品外,由於製造商為了降低關稅措施的風險而分散其供應鏈,中間產品及資本品的出口亦大幅增長。
供應方面,因應需求復甦,工業生產保持強韌(12月按年增長6.2%)。電動車、設備及綠色科技產品出口蓬勃,或帶動國內生產表現強勁。雖然如此,產能過剩的憂慮仍然存在,而美國及歐洲市場的貿易壁壘提高,可能在2025年帶來負面影響。
雖然經濟活動復甦,但是信心仍是一大挑戰。房地產行業方面,12月投資活動繼續放緩,仍是拖累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主要因素。中國人民銀行的社會融資數據亦顯示企業信貸疲弱,反映私營部門的氣氛持續審慎。
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內地經濟復甦仍有上升潛力。由於經濟並未經歷深度及長期通縮的惡性循環,只要政策得宜,內地消費者及企業仍有望恢復信心。然而,維持政策連貫性是可持續復甦的關鍵所在。
展望未來,我們的基本情境是當局將繼續採取溫和刺激政策。由於消費補貼的成效令人鼓舞,中國政府可能會重新評估財政刺激的方法,並會分配更多資源來支持家庭。與此同時,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之間的協調性可能會進一步加強。
財政方面,3月初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將財政赤字設定為佔GDP的4%。同時,政府債券發行額度可能會增加2萬億元人民幣。除了財政支出的整體規模外,如何在中央及地方政府之間分配負擔是一個重要問題,因為地方政府同時面臨前所未有的財政收入下降,以及債務增加的挑戰。如果中央政府能夠發行更多債券來紓緩地方債務壓力,市場情緒可望轉趨樂觀。
貨幣政策方面,預期人行將於農曆新年假期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及政策利率。自2023年以來,人行在面對私營部門與家庭的信心及信貸需求低迷下,即使採取了寬鬆措施,但信貸增長仍受拖累。在此情況下,政府融資可能會繼續扮演支持信貸增長的重要角色。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與中國的回應存在變數。考慮到特朗普在關稅、移民及國內通脹等政策目標上的內在衝突,立即執行向中國出口產品徵收60%關稅的可能性較低。如果中國透過進一步開放市場、加強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的經濟聯繫來應對關稅威脅,對提振經濟增長、穩定投資者信心應會產生正面作用。
自去年9月24日以來,貨幣政策措施帶動市場反彈之後,內地股市的估值已在長期歷史平均水平附近徘徊3個月。一方面,這反映投資者情緒已從極度審慎轉為相對中性。不過,長期政策真空亦可能會令避險情緒逐漸累積。事實上,優於預期的經濟數據令人憂慮未來政策推出的時間可能會被延遲,或規模會縮小。
在此背景下,短期配置可能偏向防守性,尤其是內地市場的高息股。當不確定性仍在時,相對穩健的基本因素令高息股成為對沖下行風險的工具。此外,隨着中國國債收益率回落,長期機構投資者正增持派息股以賺取收益,或可提供持續性的支持。
雖然如此,對一些有強大政策支持及供求狀況重新平衡的特定行業,或帶來主動投資機遇。人工智能與自動化的全球性科技趨勢亦可能會成為股價的催化劑。受惠者可能包括機械人、半導體、消費電子產品、自動駕駛,以及相關領域的龍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