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市場日益關注的議題,仍然是經濟增長放緩超出統計數據基數效應的影響,加上當前疫情有可能出現更多變種病毒,或會導致疫苗的效力減弱,引發進一步擴散的風險。除非單位勞工成本持續上升,否則基數和疫情對通脹的相關影響將會消退。
部分亞洲地區供應瓶頸惡化
在外部和區內需求的支持下,以製造業出口為主的經濟體仍表現穩健。南韓在8月份的每日出口(船舶以外)加快至周期新高。
儘管如此,大部分亞洲地區的供應瓶頸惡化;環球貿易受制於中國港口的貨運挑戰,以及印尼和越南等其他主要出口國因疫情導致生產放緩。亞洲綜合採購經理指數(PMI)增長減慢至2020年7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反映中國增長放緩和出現供應鏈瓶頸。於8月份,在9個亞洲經濟體當中,有8個經濟體的供應商付運時間指數下跌。這主要源於防控疫情的措施、晶片等原材料和半製成品不足及貨櫃短缺,導致港口和工廠關閉。
晶片短缺造成的供應瓶頸已為汽車製造商以至家電生產商帶來影響。利潤微薄導致業界對低端晶片的投資不足,而生產高端晶片所需的資本成本高昂,因此只集中於少數大型企業。
疫苗接種步伐異礙經濟重啟
亞洲政策官員一直採取與歐美截然不同的方針,考慮到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的疫苗接種率偏低,而已發展經濟體的疫苗接種速度正逐漸下降,大部分經濟體或會再次下調增長預期,以致增長持續放緩,經濟自由重啟的機會仍然不大。
這主要是由於區內醫療基建較為脆弱,而且Delta變種病毒的傳染力愈來愈強。雖然對許多發展中經濟體而言,疫苗供應和接種仍是重大挑戰,但接種疫苗始終是唯一的短期解決方案。新加坡、馬來西亞和中國內地的疫苗接種進度領先,預期到2021年底,這些國家以及香港、南韓和台灣,最少將有70%的成年人口已接種疫苗。
疫苗接種的進度各異,為部分較弱的亞洲經濟體帶來挑戰,菲律賓、印尼和泰國步伐較為蹣跚。雖然各國政府的救助計劃有助緩解不良貸款問題,但這些貸款將會對經濟造成烙印。南韓和印度是亞洲的先行者,準備率先推行貨幣政策正常化。韓國央行已表示傾向在短期內開始加息,但風險在於當地疫情的發展可能會使該央行跟隨紐西蘭儲備銀行暫停採取緊縮措施。另一方面,泰國和菲律賓很可能發出加推貨幣寬鬆政策的訊號。泰國的增長前景日益惡化,而在8月的會議上,一些央行成員認為,鑑於貨幣寬鬆措施的滯後效應,減息將是「防患未然的行動,以應對未來一段時期的潛在經濟放緩」,並指出金融和財政措施可能面對一些局限,而且「依然不足」。對大部分亞洲地區來說,環球金融狀況收緊帶來的影響應該有限,但儲蓄與投資差距轉為負值,因而須進一步倚賴資本流入的國家,如菲律賓、印度、印尼和泰國,則屬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