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在過去四十年迅速崛起,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其成功的出口導向型增長模式。儘管近年中國經濟已重新取得平衡,擺脫對出口擴張的依賴,但其貿易競爭力並未減弱。
事實上,雖然生產成本出現結構性上升,而且中美貿易戰和新冠肺炎疫情等事件,均可能削弱中國的供應鏈地位,但仍無阻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進一步提升。
「世界工廠」地位提升
在中美關係的層面而言,美國對中國產品連續加徵關稅確實帶來了預期的影響。在2017年至2019年底,中國對美國的出口下降17%,導致中國在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份額大跌。
與此同時,中國在全球市場的份額升約0.5%,升幅是排第二的越南的兩倍多,後者同期的市場份額上升約0.2%。
這種情況有兩個主要原因。首先,中國出口商透過將重心移離美國,得以在東盟地區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拓新的市場。其次,中國的企業向第三國出售原材料進行組裝,然後才把成品運往美國,藉此避開部分貿易關稅,同時保留所出售的成品的價值。
中美兩國在2020年初簽署了第一階段貿易協議,讓部分企業鬆了一口氣。然而,當時它們並不知道一場更大的風暴正步步逼近。2020年初,新冠肺炎引發了一場公共衞生危機,加上北京方面的強硬應對措施,導致經濟幾乎陷入癱瘓。
隨着生產陷於停頓、出口大跌,許多人認為這場疫情或引發中國的供應鏈大規模外移,令中國失去在全球貿易中的主導地位。
疫情帶來危機與機會
然而,此後的事態發展讓人出乎意料。一方面,中國的有力措施在遏制疫情方面相當有效,有利其在短暫停頓後迅速恢復生產和出口。另一方面,疫情迅速蔓延至世界各地,全球生產受到嚴重破壞,全球貿易陷入癱瘓。
因此,中國成為了個人防護用品、醫療器械、遙距辦公電子產品等眾多疫情相關產品的最後供應者。隨着中國在全球貿易中逆流而上,其出口市場份額在2020年大幅上升,外資大量湧入。
中國有效抵禦貿易戰和新冠肺炎,反映出其供應鏈生態系統的韌性。我們的研究顯示,隨着中國經濟漸趨成熟和人口周期轉變,這種韌性不再像過往般建基於成本競爭力之上,而是中國國內生產體系加速升級的結果,這令中國經濟得以朝高增值方向發展。
以中國參與iPhone的生產為例,在2008年,中國僅管理iPhone 3G生產的最後組裝部分,但到了2018年,中國參與供應iPhone X的零件數目已達11項。在過去十年,中國佔iPhone總物料成本和零售價值中的份額大增7至8倍。此外,蘋果近年顯著擴大在中國的生產足跡,與該公司有意撤離中國並轉向更具競爭力的地方的説法相反。儘管中美貿易緊張局勢不斷升級,但在2019年,在蘋果全球59個製造中心中,中國佔52個,高於2015年的30個和2017年的32個。
保留不少關鍵供應鏈
中國崛起成出口大國亦重塑了全球貿易格局。我們的研究顯示,以日本和美國為首的發達經濟體在中高技術出口領域的大量市場份額已被中國奪走。
另一方面,鑑於薪酬成本上升,近年中國在若干低技術和勞工密集行業的市場份額亦被越南等新興國家奪走。
然而,中國在國内保留了不少關鍵的供應鏈,因此其他國家必須與中國合作,令中國得以將生產網絡在區内拓展,而非完全轉移至中國境外。此策略有助中國建立一個包容度高而且持久的生產生態系統,或能延續其「世界工廠」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