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目前「較為平靜」,氣候合作方面傳來佳音,但其他問題仍存在分歧。
在拜登政府執政期間,中美關係應走向一種務實且以結果為導向的新模式。我們已見到雙方有意在氣候變化方面開展合作,並可能擴展到貿易、投資、全球公共產品和國際平台等領域。鑑於雙方仍存在一些重要分歧,緊張局勢可能持續甚至可能不時升溫。不過,我們認為雙方將避免採取削弱兩國經濟復甦和利益的極端行動。
中國一直本着相互尊重和加強合作的精神,並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繼續擴大對外開放,以應對日益加大的「脫鈎」壓力,並保持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競爭力。這包括參與更多的區域貿易和投資合作機制以進一步深化全球一體化,同時繼續開放金融市場。
重要事件
金融、資本市場
• 在美國財長耶倫於4月16日公布的美國財政部外滙報告中,中國未被列為滙率操縱國。
• 美國證監會於3月24日發布實施《外國公司問責法》的暫行規定。法規要求企業在年度審計報告中披露其是否被外國政府實體所控制或受政府影響,寬限期為3年。這並不令人意外,因拜登政府無意改變前任政府的對華政策。規則收緊很可能推動企業回歸本土或在香港二次上市,進一步改變海外資本市場的格局。無論在何處上市,我們依然預計投資者將尋求中國科技企業的機會,因其增長前景強勁。
科技
• 4月9日,有7家中國超級電腦公司被列入美國「實體名單」。這也是預料之中,且我們認為影響有限。
• 1月14日,美國將9家公司列入其所稱的與中國軍方有關聯的黑名單中,其中包括中國商用飛機公司和小米(01810)。美國投資者將被禁止購買該名單上的公司的股票和證券,並且必須在今年11月11日前剝離其現有持倉。如果該名單從科技擴展到金融服務或智慧基礎設施(中國在這些領域有競爭優勢),我們也不會感到意外。數字貨幣可能是另一個焦點,中國央行在該領域具有先發優勢。
地緣政治、外交關係
• 中美氣候變化磋商首次會議於4月15日至16日在上海舉行,美國也將於4月22日至23日通過線上視頻方式舉行氣候峰會,屆時全球有40位領導人參加。雙方致力於加強合作以應對氣候危機,並加強《巴黎協定》的執行,我們認為雙方在該領域有共同的合作基礎。
• 3月18日至19日,中美代表團在美國阿拉斯加舉行高層戰略對話,這是自美國總統拜登上任以來中美高層首次面對面會晤。儘管開場氣氛緊張,但會談取得正面成果,雙方同意成立氣候變化聯合工作組。
• 3月22日,美國與歐盟、英國和加拿大就人權問題對數名中國官員實施制裁,這是自拜登上任以來首次對中國採取聯合行動。中國也相應採取報復性措施。西方國家在其他地緣政治議題上繼續對中國施壓,歐盟的介入為批准12月達成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蒙上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