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周,台灣疫情突趨嚴重,在本周三出現了十幾宗無源頭的確診個案。台灣清零已久,忽然出現了本地個案,引致台股大跌。台灣加權指數在周三低位跌了接近10%,全天亦跌了4%。有朋友說他所持有的台股,在11時左右全數跌停板。
十多宗確診個案居然會牽連出微型股災,只能說新常態就是股巿可以無風起浪,忽然出現波幅。不過,有外媒分析,其實這又是一次高槓桿所引起的斬倉潮。近年斬倉潮時有發生,去年疫情之初,全球股巿亦經歷過。通訊群組內就有朋友說,也許像不太喜歡的舅父的生日一樣,斬倉潮將變成了一年一次的常態。
斬倉潮如烈火燎原
斬倉潮本身的道理很簡單。例如我和3個朋友阿良、阿希、阿樺都以孖展買了同一隻股票,而我的成本價或槓桿率最高,所以股票跌到10元就被斬倉。我被斬倉後,證劵公司將我的持股以巿價出售,就可能進一步推低股價到9.8元,而觸及了阿良的斬倉價,令阿良亦被斬倉。我和阿良的持倉在巿價放貨,股價繼續推低,又觸及了阿希和阿樺的斬倉價,所以他們兩人亦被斬倉。
在4人之中,可能阿樺本來的倉位最保守,是9.2元,相比我10元的斬倉價低了8%,但到最後都被斬倉。斬倉潮之所以是烈火燎原,是因為只要稍差的基本面將股價推到10元,斬倉機制就會一舉將股價推到9.2元。換句話說,這就放大了基本面原有的波幅,當有足夠股票同時觸發這類波幅,就成了上國際頭條的微型股災。
投資「中間派」最易損手
斬倉本來就是股巿常態,保障了證劵行整體穩健。但是近年亦有不少新發展,令其愈演愈烈。首先,現在操盤由電腦進行,速度快而錯誤少。但是投資者很容易就追不上短期發展。最穩健的投資者,以自有資金長期持有,就不怕這類波動。每天對着金魚缸的短炒家,本身就靠波幅賺錢,亦是「食得鹹魚抵得渴」,懂得面對這類波幅。惟獨是卡在中間,投資期由幾個星期到幾個月的「半基本面半技術面」投資者,就最容易在這類波幅之中損手。
大戶高槓桿借錢投資ETF
另一個近十年的發展,就是指數ETF盛行。ETF當然是好工具,讓投資者可以投資其他股巿。但是因為指數ETF在正常情況下表現穩定,亦有不少大戶借錢投資ETF。尤其當大戶用回購協議借錢,槓桿率就可以很高。
一般的孖展戶口,槓桿率有限。五成槓桿率就是十元資產之中有五元是借回來的,另外五元則是投資者的自有資金。但是回購協議就是說大戶將資產抵押給銀行,借了接近資產總額的資金,條件是大戶在數天後會以現金贖回自己的資產。
假如大戶由銀行A借出來的錢,再買同樣資產,然後又和銀行B以回購協議借出另一筆錢。這樣連續跟幾家銀行交易後,大戶的槓桿率可以很高。上次金融海嘯,次按體質不強自然是主因,但當時有大戶就用回購協議,做出幾十倍的槓桿,結果巿價一跌,大戶所虧的錢就是他自有資金的幾倍。
用槓桿投資ETF,在斬倉潮時候就會賣掉ETF。但因為ETF營運商只是負責收集資金,再代客購買指數成份股,ETF一買一賣其實都成了指數成份股的買賣盤。斬倉潮斬的ETF,實際上就成了指數成份股的沽壓。像本周台股指數下跌10%,中間就有這種斬倉潮的影子了。
(編者按:楊書健最新著作《疫後房託新攻略》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