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地緣政治不斷變化,股票巿場起跌往往因為政治人物一句話而風起雲湧。這對短炒投資者固然提供了不少機會,但是一眾長揸散戶卻常常擔驚受怕,本來期待慢慢收息的組合價格亦大上大落。
分散投資於不同投資工具,最大誘因就是不同工具的現金流和價格表現都各自不同,在風高浪急的情況之下,總回報就會更為穩健。像政府年金的投資對手是香港政府,就算巿場再波動,長者亦能每月收錢。香港其他退休產品仍待發展,對於沒有其他固定收入的長者來說,年金和生果金就是最基本的一層退休保障。
年金生果金減投資回報需求
而且因為這些收入都是由政府負擔,風險水平較低。所以就算金額較少,只保障了部分的長者生活開支,亦減輕了長者需要在其他產品的回報需求。這令長者可以有能力將其餘資產投資在回報和風險較低的工具,降低了投資組合的整體風險。
債劵是投資產品,固然會有價格升跌。不過,債劵只是投資者獲政府或企業還錢,因為「有借有還上等人」的原則,所以債劵都有到期日。在利率上升期,債價無可避免會下跌,但是假如投資者有實力,可以持有債劵直至到期日,借款方就需以票面值還債,投資者的回報仍是正數。
債劵只有買貴不會買錯
當然,債劵能一直持有,除了投資者本身有實力,沒有補倉壓力之外,亦在乎於借款方不會違約。所以,研究債劵的重點是借款方的信譽。評級機構的評分可以是研究的第一步,但是其實到最後亦是企業財政是否穩健,業務會否持續發展,保證企業幾年後的還款能力。
在已經研究了違約風險的前提下,債劵其實是「只有買貴,不會買錯」。當然基金經理要錙銖必較,爭取較高回報以跑贏同業和指數。但是對散戶來說,最後的少許回報也許意義不太大。例如,就算計價模型算出這隻債劵值3厘,散戶能2.8厘買到,是跑輸了0.2厘,但是仍能令資金產生回報。尤其當散戶願意持貨至到期日就可以拿到這個2.8厘,能夠事前確定回報,所以才說「只有買貴」。
至於地產,除了酒店之外,其他類別的租約一般以年計,在突發事件當中仍會產生現金流。香港各類型的商業租約以3年起跳。因此巿場租金上揚,租約租金卻每3年才更新一次,在租金上升期,整幢物業的租金永遠也追不上巿場租金。因此才會出現疫情之下,各收租股和房託仍能錄得租金收入增長。
投資工具分別在收錢優先權
任何投資工具的分別在於收錢的優先權。例如,購買商場房託,投資者和商場旗下的零售商是業主和租客的關係,正常情況下租客必需每月交租。而且,租金是營運開支,在破產過程中亦受保障。購買零售商的債劵則變成了零售商的債主,亦可按債劵條款拿到利息和本金。購買零售商的股票則成了零售商的股東,在滿足了所有其他合約要求之外才收到錢,但如果業務擴張,則收入亦上升。
但是到最後亦需零售商本身業務穩健,這些優先次序才有意義。若零售商破產,再優先亦「得個桔」。因此,在分散投資到不同工具之外,分散到不同區域和行業亦屬必要。
(編者按:楊書健最新著作《息賺秘笈》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