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全球封關封城,航空和陸路運輸大減,所以石油需求大跌,以至本周油價跌至負數。負油價是因為石油實際上是以期油合約交易,但是以實際交貨方式結算。到了合約到期日,買家需要從賣家手上接實貨。一張期油是1000桶,在到期日買家就需要安排車輛運走,再按當地環保和火警法規,妥善儲存。
付款讓下一手處理接貨問題
大宗商品巿場都有大量非用家的投資者,在商品巿場買賣商品。在巿況正常的時候,只要在到期日前甩手,這些金融型投資者都不需要有實際接貨的能力。只有例如下游廠商等實際用家,才需要接下實貨,用以生產成品油。但是需求萎縮下,下游工廠也賣不出手上的成品油,自然沒有能力接貨。但同時金融型投資者持有大量快要到期的期油合約,不過他們根本沒有能力接貨,結果就出現負油價,其實就是付款讓下一手處理接貨問題。
另一方面,石油探採過程複雜,不一定可以即時改變生產量。部分探採方法有如煮雞蛋,一旦打破了蛋殼,蛋漿就會自然湧出,直至蛋漿流乾。中間突然要停頓的技術複雜,成本亦高。今次石油需求大跌,整個過程也只是幾個星期,中間還經歷了產油國之間不能達成協議等轉折,浪費了更多時間。因此,石油生產商根本趕不及在本月期油的到期日前減產,結果就只能眼白白看?油價這樣大跌。
雖然負油價是歷史首次,但是實物交付機制引起單日大跌卻並非首次。2008年金融海嘯之中,銅價亦曾大跌,亦是因為實物交付機制之下,買家需要在到期日接下以公噸計的銅礦。存銅尚且不需要特殊設施,但是石油儲存卻有一定要求。一旦沒有需求,不低的儲存成本只會將負油價承受更大壓力。
航空公司入賬期油對沖虧損
油價大跌,亦會影響下游用家。十年前國泰(00293)出現虧蝕,就是因為高價時候買入長期石油合約。結果油價大跌之後,這些長期合約需要記錄賬面損失。今次油價跌得非常急,或會影響不少下游企業的盈利。3月的時候,國泰就在業績報告會中說過,假如油價長期在48美元徘徊,每個月就會增加3500萬美元的虧損。如今油價更低,再加上封關下航空需求大減,國泰及其他航空公司的短期盈利只怕更差。
今次是石油需求萎縮預演
長遠而言,近幾年的電動車科技已經降低了石油需求的長期增長。例如早在2019年11月,石油出口國組織就公布了最新預測,認為全球的用油量在2019年至2024年下跌6%。今次疫情之下,用油量減幅也許在三成以上,更是石油需求萎縮的預演。
當然,今次需求大跌是源於突發事件,到了需求反彈,石油減產之後,油價應會反彈。在某個社交網絡群組內,有朋友甚至說2021年中油價會重回80元。在過去5年,煤的經濟價值已經被綠能拋離,所以出現了自工業革命後,首次全球廢棄煤電廠比新建廠更多。石油現價大跌,也許會延長石油的經濟生命。所以假如朋友說法成真,明年油價大反彈,只怕長遠石油沒落得更快。
(編者按:楊書健最新著作《息賺秘笈》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